读书亚朵×简书 · 美食图书馆读书笔记

美食图书馆 | 书单精选100:吃货典藏(上)美食文化、食旅生活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5人  大珊老师


导语:在林林总总的饮食图书中选出相对精当靠谱的书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面临的就是挑选推荐的标准问题。我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和维度:一是定位于面向大众而非专业人士;二是兼顾不同年龄段的喜好倾向;三是美食行家的品评推荐优先;四是依据“豆瓣”的综合评分;五是各大图书网站排行榜(以亚马逊为主)为辅助参考;六是借鉴“知乎”专题帖的讨论;七是对初选图书尽可能概览;八是对于雷同作品,优先选择品牌出版社的版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这份书单仅供朋友们参考。


美食文化(散文、小说、人文社科)


1.《随园食单》【清】袁枚  中华书局

乾隆才子袁枚平生九大爱好,第一是“吃饭”,读书排最后。“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他的《随园食单》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叙及。袁枚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走笔流畅,文采飞扬,是中国近代以前最成体系、也是非常有趣耐读的综合性饮食名著。顺便提一句,《随园食单》版本较多,其中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配有漫画的《漫话随园食单》很好玩,适合年轻人品赏(这本书缺货,原定价39元,在孔夫子旧书网已经炒到几百元)。

2.《闲情偶寄》【清】李渔  上海古籍出版社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著名作品,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与《遵生八笺》、《长物志》、《随园食单》构成明清生活艺术的灿烂景观。《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专门讲饮食之道的。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近现代一大批文人墨客的生活美文都承蒙于《闲情偶寄》的熏陶。由于《闲情偶寄》是公共版权,所以版本也特别多,去年我在旧书摊淘到一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全注全译的彩绘本,很精美,真是难得。

3. 《雅舍谈吃》梁实秋  江苏文艺出版社

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构成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一部分。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梁实秋的文字温润动人心,优雅之中有谐趣,无论是食材选择、煎蒸熬煮要领,还是人生掌故,皆是信手拈来,笑谈间人生之乐尽得于此。

4.《知堂谈吃》 周作人  中华书局

周作人谈吃是澹定内敛的,同为民国的文人吃客,如果说梁实秋谈的是美食家的饮食之道,那么周作人便是学问家在谈吃。在他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论与回忆中,其实也讲究食物的质,注重吃的品位,处处透出一种气定神闲的人生况味。正如著名出版人锺叔河老先生所言:“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5.《唐鲁孙谈吃》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用老北平的话来说,唐鲁孙还真是个“吃主儿”,吃得杂又钻得深。不管是路边担子上挑的豆腐花,还是某达官贵人请客的八宝神仙蛋和熊掌,舌头一尝立显高下。他是旗人贵族子弟,幼小时出入宫廷,对老北京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年轻时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他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华人谈吃第一人”的称谓当之无愧。这本书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

唐鲁孙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中国吃》《天下味》《酸甜苦辣咸》《大杂烩》《唐鲁孙作品(六卷精华版)》

6.  《汪曾祺谈吃》汪曾祺  北方文艺出版社

“最好的美食文章是汪曾祺留下的,每一篇都值得反复读”。无论写美食,还是写人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都是铅华褪尽后的洗练。他用质朴的文字告诉你,什么是好吃的,为什么好吃,这吃背后有什么好玩有趣之事。他的美食散文又雅又俗,看完,涨了知识饿了肚子。汪曾祺是老牌文人“吃货”,写美食的文章常辑起来出书,都值得收藏阅读,缺点是在不同文集里有些文章重复率有点高,在购买时需注意看一下目录,避免雷同。

汪曾祺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五味》《老味道》《故乡的食物》《人间有味》《做饭》《一食一味》《慢煮生活》《人间滋味》

7. 《吃主儿》王敦煌  三联书店

王敦煌是文物研究领域国宝级人物王世襄先生的公子,《吃主儿》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作者秉承了世家对待生活的细腻与品位,文笔褒可说细致贬可说啰嗦,像是位厨子而非文人写出来的集子。但是书还是好看!主要是料足够多足够厚实,所以对文字的要求退后到了其次。

8. 《云乡话食》邓云乡  中华书局

有人说,邓云乡与梁实秋、唐鲁孙并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说实话,就美食品赏和文笔,他与另外两人相比,还是逊色不少,但从民俗学家角度来谈美食,作为文化积淀,我们还是有必要读一读。中华书局不愧名社,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质朴大气,书香味儿很浓。

9. 《京味儿》 崔岱远    三联书店

那么多带着浓浓京味儿的北京小食,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简捷的办法是瞧瞧他们吃点儿什么。北京人注重体面,无论贫富。都不能失了身份。反映在吃上,无论是宫廷御膳还是市井粗食,都蕴涵着真正的手艺。《京味儿》所记录的,是那些惟有北京才有的地道的北京滋味。

崔岱远后来又出版了一本《吃货辞典》,也不错, 部分内容与《京味儿》重复。

10. 《文人饮食潭》 范用  三联书店

本书的编者范用是我国著名出版人,被誉为三联书店出版社的“镇店之宝”,曾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大批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图书。本书是一本文集,精选几十位文化名人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范用老先生的选文靠谱!

11. 《老饕漫笔》 赵珩  三联书店

赵老先生出身名门,其曾伯祖赵尔巽曾任东北三省总督,领修过《清史稿》。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是见过世面受过熏陶的人,他用白描式的笔记体写“食话”,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流露出作者对精致文化的一份眷念。这样的一个背景,又是一个爱吃之人,足以使赵老先生写出一部能够让我等劳苦大众即便吃不到但也足够开眼界的美食随笔了。

12. 《食经》 陈梦因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过去是香港《星岛日报)的总编,曾撰写“食经”专栏,经年不辍。在写食经的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在饮食上尚不如广州,他就一再说“吃在广州”。后来情况反过来了,变成了“吃在香港”,在香港反而能吃到更正宗的口味。然而,今天即便是在香港,人们也越来越不会吃了。于是,回过头去看《食经》,不但不显得过时,反而因它对正宗老味道美食描述的翔实和深入浅出,更加有价值。

13. 《暖食》 蔡澜  中国华侨出版社

蔡澜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他作为节目总顾问。蔡澜是一个高产写手,关于美食的著作很多(有点泛滥),他吃遍天下,玩遍天下,写遍天下,终摆脱不了家常菜的温暖诱惑。《暖食》立足最质朴的食材,最家常的滋味,为我们奉上一篇篇温情暖食文章。《暖食》对菜肴的做法描写精雕细刻,譬如他谈炒饭、谈面道、谈饺子、谈海鲜、谈斋菜,皆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在里面,读了,不但有味道可以回味,还可以照着葫芦画瓢。

蔡澜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吃到念念不忘》《寻味》《吃到念念不忘》《食色》《素之味》《肉之味》《蔡澜谈吃》 《蔡澜旅行食记》《蔡澜食典》《蔡澜美食地图》

14. 《肚大能容》 逯耀东  三联书店

逯耀东曾在台湾教历史,开了“饮食与文化”课大受学生欢迎,总想着“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琐琐细事,由掌故与资料提升到文化的层次”。这本书,很好看,说的是“食谱”,满纸却透着历史、诗词、民俗与名人典故,读着轻松,像随口在喝一杯绿茶。就美食而言,说唐鲁孙是“遗老遗少”先天条件杰出到无人可比,逯耀东就算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了(他是研究魏晋史学的专家,钱穆大师的弟子,钱穆可没有教他吃,呵呵)。

逯耀东后来又专为大陆读者新选编了一本文集《寒夜客来》。

15. 《暴食江湖》焦桐  三联书店

此书之风采,不在于妙语连珠,不在于风趣幽默,甚至也不在于各种令人口舌流涎的美食。而在于作者那纯粹而又执着的吃货精神。“生活中不能没了这摊饭,它迁移到哪里我就追到哪里。”常去的早餐铺歇业后作者可爱的抱怨“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太爽快真性情的文字了。所以,这个世界真的是因为美食而存在,有炖鸡汤的日子,便是晴天。

16. 《古今食事》 高阳  华夏出版社

高阳擅长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的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本书看到高阳先生历史学的功力,他引经据典畅谈五千年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晶,不但有众多美味口颊留香,他还杂糅了历史的佚闻逸事,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17. 《至味在人间》陈晓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晓卿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他的这本书跟他拍的舌尖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特别接地气。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和陈晓卿的美食随笔《至味在人间》,都是保存美食记忆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前者动用了视觉影像,后者动用的是一个普通食客的大快朵颐的味蕾;前者保存的是美食记忆,后者保存的是美味经验;前者动用的是宣传机器,后者动用的是人间情怀。不追求档次,只追求口腹之欲的美食,是平民化的吃客追求。找寻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就是这本美食随笔的基调。

18. 《味道·味觉现象》  梁文道    广西师大出版社

同样谈美食,读别人的文章轻松,读梁文道的东西却“累”,因为你要和他一起思考,思考过后却是豁然开朗! 譬如《味道·味觉现象》从美学角度谈美食存在的意义: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  《味道》这套书,是梁文道关于“吃”的一些思考。如果你想寻觅味蕾的刺激,看蔡澜;如果你想感受不同地方的饮食体验,看梁文道。

梁文道“味道三书”:《味道之第一宗罪》《味道之味觉现象》《味道之人民公社》

19. 《写食主义》  沈宏非    四川文艺出版社

身为《舌尖》前两季顾问的沈宏非,江湖上皆称之为沈爷。本书所收作品大多发表于《南方周末•新生活》“写食主义”专栏。透过对味觉的追忆,作者的文字调侃而智慧,把散文做出了新花样,让读者尝到了蒸炒煎炸之外的另类味道。 《写食主义》涉猎很广,今日鲍鱼鱼翅,吃个肚满肠肥,明日又可臭豆腐、方便面,不忘平民生活,不仅要在吃言吃,还要吃得有吃相、有渊源、有特色、有性格、吃得理所应当!

作者另一本书《饮食男女》也值得一读。

20. 《日食记》  姜老刀    四川文艺出版社

粉丝逾千万的人气美食视频自媒体“日食记”,目前是互联网美食类影响力排名第一的内容品牌,就凭这一点,对于品牌创始人姜老刀写的书就不能不看!我每天浏览新浪微博时,作为吃货,总要在“日食记”驻眼观看一番,以捕捉现代美食生活的前沿信息。本书是“日食记”创始人姜老刀的首部美食故事集,收录了自2013年“日食记”创办以来,17道经典菜品背后一个个治愈人心的温暖故事。

21.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庄祖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庄祖宜原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却毅然决然放下博士论文,投身研习烹饪。这本食书,从动刀玩火、烹鱼割肉,到作者从学院转战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的见闻与心得,都有详细的刻画和记录。从兴趣爱好到当上大厨,都是美好的经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很棒的。

庄祖宜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 :《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简单·丰盛·美好》

22. 《无非求碗热汤喝》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这是知乎大咖张佳玮与美食相关的随笔,从家常食话,到零食小点;从应景吃食,到各地风物;从文化掌故,到童话臆想;信息量之大早已超越了饮食范畴。张公子能力的全面性有目共睹,虽然日常写作习惯性掉书袋,但是写起美食来那种独特的烟火味让人甚是喜欢。本书视角在美食与人之间不断切换,因为对美食的追求就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喜欢美食读物的不要错过张公子的这碗热汤,值得一喝。

张佳玮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

23. 《民国吃家》  二毛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二毛是《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新周刊》、《中国经营报》等美食专栏作家。《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昨日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都一一落在笔端。“我想用民国的人物来承载我对民国菜的热爱。”二毛如是说。

二毛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味的道》《妈妈的柴火灶》《碗里江山》

24. 《浪食记》  王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虽然书名叫《浪食记》,可却不是一本美食指南。关于吃食?却也是写了不少。王恺在书里写了很多他吃过的食物,基本,都是好吃的。但是,他不是告诉你,这种食物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那么好吃。如果说,王恺写美食有什么独到,那就是以味悟道,写尽人情世相。味道都有性格,美食自成气象。“浪食记”代表了美食家的“自我修养”,总结一下,就是勤快腿脚、皇帝舌头再加文人辣笔。王恺的《浪食记》,带你去浪荡地吃,有文化地吃,正如之前他所拟的书名,“每一块肉都有来历”。

25. 《贪食纪》  殳俏  三联书店

殳俏,身为一位上海出生的美女作家,其笔下的菜色带有明显的海派风格。在她笔下,做饭是一件生动而有趣的事情,即使是普通而又家常的葱油也精致如艺术品:本是青翠婉约的一把小葱,不怀世故的女孩子一般,拌豆腐、佐鱼鸡,都能于顾全大局中,隐约透出一种天真烂漫,让人领略细细清香。不同于其他美食记的是,这本《贪食纪》融入了人和食物平等的感情,以及对食材之间调和融合的美味的感知。

殳俏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煮妇日记》《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元气糖》《寻食启事》《饿童时代》《料理小说俱乐部》《胖子之城》

26. 《第九味》  徐国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台湾散文名家徐国能经典之作,全书共分四辑,其中辑二“饮馔之间”以娴熟的文字道出烹饪与人生间的深刻体悟,赋予饮食文学新的意境,蕴无味于有味;在饮食的记忆中回顾世代的忧伤与欢乐,收录《第九味》《刀工》《食髓》《毒》《兴亡录》等获奖佳作。徐国能的饮食话语颇具特色,除了滋味中带着侠气,又经常能通过庖膳,给出悟境和智慧。

27.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蔡颖卿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全书围绕美食与爱,讲述了蔡颖卿美好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经营餐厅、料理食物、养育女儿,还是与人相处、种花种草、读书写字等等,这些她所亲手照顾的生活,有一种平实稳固的味道,传达了她所信仰的家庭爱和生活美学。

28. 《写给牡蛎的情书》  【美】M.F.K.费雪    新星出版社

本书的结构是以一段段的随笔文字串起菜谱,本书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牡蛎。不过,这倒并不会让本书显得枯燥。在费雪那支生花妙笔下,读者跟随着展开了一场关于牡蛎这一软体动物的丰富旅程:牡蛎从幼苗到成体的生长过程、从北美到欧洲形形色色的牡蛎品种、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牡蛎烹调方法。你会在阅读中仿佛走进了新英格兰海边小镇的小饭馆,或是法国大厨掌勺的宫廷餐馆,亦或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宿舍,看看各个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用不尽相同的方法品尝同一种美味。

29.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  【日】水上勉    南海出版公司

文学大师水上勉十二个月山居生活的随笔集。水上勉将教会我们如何向土地寻求每日的一餐一饭。山野中的果实、蘑菇、野菜、竹笋皆可上桌,采摘一小把艾蒿、剥出水芹的嫩叶同样令人感动落泪,每一篇都有独到的禅学意义。关于食材、关于料理、关于如何“精进”,都在这本佛系大叔吃土指南有详细的解说。各种插图趣味横生,让我们意识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食从来都是最美味菜肴的最佳材料。

30. 《鱼翅与花椒》    扶霞·邓洛普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个英国女子,只生前往中国探寻美食和厨艺,凭着一腔热爱,不辞辛苦,寻根溯源直到乡野和食材的原产地,细腻描写食材成为食物的全过程,探寻菜系和技法的由来,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这本书完全可以当一个田野调查笔记来看,食物为主线,中西碰撞时而显露,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在美食的媒介作用下变得融会贯通,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中国奇奇怪怪的美食场景,又夹杂着一些面目不清楚的时代背景,像一顿鸳鸯火锅,总能找到你想要的,而且这个过程还相当愉快。

31. 《美食家》   陆文夫    四川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是陆文夫的文学代表作,小说的选材是奇特的,它主要写一个以品味佳肴为职业的人的“吃”的历史、生活际遇及其精神风貌,循着时间的深度与广度,于小人物的人生步履中,促使读者寻思,寻思这个复杂深邃的文明。当然,《美食家》之所以堪称名作,不仅仅因为思想的深度,也是文中那无处不出现的苏州特色之故。美食佳肴、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尤以“吃”为重。吴中名肴在陆先生的笔下,色香味俱全,吃中美食,吃外意境,描写得出神入化。民俗的色调与小说的情节巧妙融合,更是由美食引发了对政治、历史、人性的思考,怎能称不上绝呢?

32. 《深夜食堂》   【日】安倍夜郎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有一次,安倍夜郎听到某张CD里的一首歌,间奏旁白说了一句“深夜零时起营业的炸串店”,这成了《深夜食堂》故事的起点。漫画一出版,好评如潮,这部充满脉脉温情的都市漫画治愈了无数读者的心,一连获得第55回小学馆漫画奖和第39回漫画家协会大奖两项日本漫画界重量级奖项,并两度改编成同名电视剧,赢得观众一致好评推荐。目前,《深夜食堂》全系列在日本、台湾、韩国等地的累计销量已突破千万册,而这里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33. 《孤独美食家》  【日】 村上龙    湖南文艺出版社

《孤独的美食家》是一部围绕老饕井之头五郎寻访各处美食而展开的美食故事漫画书。薄薄一本漫画,却掀起无可遏止的“一个人吃饭”风潮!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巴西……等国纷纷翻译出版,源于那超越国境的醍醐味!

34.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土耳其】爱诗乐·沛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土耳其最受瞩目新生代才女作家爱诗乐·沛克的畅销疗愈小说,以制作难度极高的法式甜点舒芙蕾为隐喻,带出三段挫败的人生,细腻地写出了世间的悲欢百态。如果只是描绘艰难,就谈不上治愈了,真正的治愈,是面对苦难,如同面对做舒芙蕾时所带给你的坍塌的“最大的失望”,然后又让你一次次地燃起重新尝试的希望,不管生活怎么苦涩,你都得满怀希望的去重建。除了人生隐喻,像所有写食物的好书那样,沛克对于食物的描写会刺激人的味蕾,让人迫切地生出下厨房的欲望来。

35.  《礼拜三的糕饼课》(绘本)  陈庆祐 / 小青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一个甜点一个故事,甚至还有食谱。台湾作家陈庆祐通过听一位糕饼师讲课的亲身经历,写了这本散文小说。书中不仅介绍制作糕饼的窍门,更讲述了糕饼背后一串串美丽的故事。铅笔画绘本,是年轻人特别是女孩子很喜欢的温馨风格。

36. 《肚子饿万岁》 (绘本) 【日】高木直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一本随笔故事性的绘本。美食永远带着温度,是可以吃下去的爱!本书围绕着“肚子饿了最想吃的美食”这一话题展开,讲述了高木直子自己和身边的亲友关于美食的种种趣事。高木直子在她的作品中,从不屑于玩弄唯美浪漫,而是注重日常生活的独特感受,然后将此付诸笔端,达到温馨感人的效果,她在这本最新作品中,更是将此风格发扬光大。

37.  《食物:味道的历史》   【美】保罗·弗里德曼  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从味道的角度谈论食物史,分别讲了古罗马、希腊、伊斯兰、中国、欧洲的食物的起源和发展。内容翔实而且可读性强,是一场图文并茂的美食文化之旅。配图极赞,完全可以扫描下来留作备用,排版也很棒!

38. 《饥饿帝国:食物塑造现代世界》  【英】莉齐·克林汉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有许多因素推动了英国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对世界霸权的追求,但你一定想不到食物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饥饿帝国》选取了二十道美食作为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切入点,通过非洲人如何教美国人种植水稻、东印度公司如何把鸦片变成茶叶、美国人如何成为世界上吃得最好的人等历史事件,巧妙地叙述了英国复杂甚至混乱的国际关系,为这一古老的话题注入活力。书的内容真的极富小趣味,可惜封面设计和书名太拖后腿。

39.  《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  迈克尔·波伦    中信出版社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迈克尔·波伦“饮食觉醒”系列共三本,另外两本是:《为食物辩护:食者宣言》《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

40.  《明日的餐桌》  【美】帕梅拉·罗纳德/乌拉尔·亚当查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写的是美国小镇居民的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故事真实、有趣,有时让人不禁莞尔,有时又发人深省。生命有限,健康无价。《明日的餐桌》不仅让我们知道美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吃,更让我们清楚五谷丰登、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地球家园不是画饼充饥,而是需要你我共同关心、齐力推进的“舌尖上的明天”。《明日的餐桌》是一本有趣的科学人文读物,探讨的是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

41. 《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脚步》【美】斯坦迪奇  中信出版社

从人类学、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角度写食物和农业,比较清晰,可以补全一些知识盲区。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精美且迷人的插图让人对它爱不释手,它漫游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尝试挖掘食物的浪漫吸引力之所在。可见,一部味道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

42. 《品尝的科学》  约翰·麦奎德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对于“品尝”,你只懂得一半;另一半,就在这本书中。从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谈到今日的美食科学发展与味道革命。作者深入厨房、超市、农场、餐厅、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学实验室,批露了许多最新的饮食科学研究。全书精彩地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讲述了关于“品尝”的各种故事,以及我们的味觉在之后几十年会如何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美味的知识盛宴。


地方风味与食旅生活


43. 《舌尖上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光明日报出版社

同名的电视纪录片不用多说了,《舌尖上的中国》以深度阅读的方式重新诠释纪录片的内在气质,不仅真实完整地呈现了整部纪录片的信息,还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关资料、美食地图以及多篇名家说美食的随笔散文,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

44. 《口福老北京》  金受申 著 / 杨良志 编    北京出版社

本书以老北京的饮食为主线,全面而又翔实地记录了老北京生活中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并以中下层普通百姓为主要对象。全书记录了老北京四季家庭和各类饭庄饭馆所常见的菜肴、冷饮、茗茶的品种及做法,还顺带谈及了冬季蔬菜培植、茶叶辨伪、茶馆经营、艺人说书等方面。同时,全书还叙述了笔者的实地考察和见闻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趣闻轶事、历史文化的变迁,是一本地道的关于老北京饮食及其文化的书稿。

45.  《上海老味道》  沈嘉禄著 / 戴敦邦绘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文坛美食家”沈嘉禄的美食随笔集,收入有关老上海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的随笔78篇。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文风和画风海派味十足,让我们品赏纯正的老上海老味道底蕴!

46. 《潮汕味道》  张新民    暨南大学出版社

这堪称是潮汕美食的指南书,  原本非常普通的食物为什么会变得美味起来?它们隐含着哪些历史故事,沉淀了什么乡土文化,又表达了怎样的饮食理念呢?广东著名美食大师张新民先生的那种岭南认真脸就埋伏在每一个段落里,从人文、技法、滋味、个人体会几方面入手,每道菜品详细到冒烟,食物有格有款,好吃到说脏话。

47. 《香港味道》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虽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因为是自由口岸,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饮食文化也相当的丰富。《香港味道》是香港著名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与一票的朋友老饕进出各种大小酒楼、茶楼、排挡,寻找或传统或创意的香港美食,为我们绘制出来了一幅香港美食地图。每种推荐的吃食,都讲到点子上了,要害说的很准,作者功力不虚,行家之选,图片拍的很写实,很港味,细节不含糊。

欧阳应霁关于美食的其他图书 :《半饱 : 生活高潮之所在》《快煮慢食 : 十八分钟味觉小宇宙》《味道台北》《天生是饭人》

48. 《台北小吃札记》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舒国治的笔下有一种非常别致的文人情怀,他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热忱、对于台北的感情注入到文字里,平淡之中袒露真情。整本书读下来,你或许已经不记得书中描绘的那些确切细节,可是台北的情绪与性格却从此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台北小吃札记》不管是作为一本美食指南,或者作为一本散文来读,都是不是多的好作品。风格很平实,但是很能深入人的内心。该书比较贴心的赠送了小吃地图,去台湾自由行的话可以按图索骥。

49. 《川菜杂谈》   车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川菜声名远播,不过介绍川菜的书籍多数是偏向使用的,这本是少有介绍川菜文化的图书。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声名远播,多数知其名不知其由来。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少川菜的来历,川菜历史上有趣好玩的故事,让美食和文化有了更多互动。对四川美食文化和川菜比较感兴趣的话不妨一看。

50. 《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    吴鸿    中信出版社

成都人喜欢把味道不错,但环境很破的小餐馆叫苍蝇馆子。苍蝇馆子小如蚊蝇散落,店铺绝对够旧、够简陋,但是不管巷子有多深,门脸有多小,四川人都能象苍蝇一样,追逐着味道找到这些不打广告从不宣传的小店。《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所记录的,都是吴鸿和朋友们的觅食生活,靠着这位“扫街嘴”多年的挑剔筛选,终于向吃货们提供了好味道“四川苍蝇馆子”的私家体验宝典,从而享受于四川市井生活的真滋味。

51. 《清粥草头咂咂鱼: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  谈正衡    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谈正衡“舌尖上的江南”的第二本书,前一本是《梅酒香螺嘬嘬菜》,本书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有口舌惜繁华的秦淮桥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芜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风味里的故乡。好吃好看,给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到江南一游,领略诗情画意,除了美景,还有美食。

52. 《不去吃会死》  许崧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史上最爆笑的旅行与美食日记,许崧以各地美食为主题,讲述他妙趣横生的旅途,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揣着一颗中国胃,与或令人惊喜或叫人扼腕的异国美食狭路相逢时擦出的种种火花。要说《不吃会死》和其他书有什么不同,那就在于他的写法很亲民,虽然写的是自己的游记,但读起来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热爱吃的胖子朋友。没有华丽的辞藻,时不时的还会爆粗口,毫不掩饰自己对每一座城市和每一份美食的爱恨情仇,也好无保留的展示了自己稀奇古怪的想法。

53. 《嘴巴去旅行》   kodi    北京邮电出版社

《嘴巴去旅行》有精致的日本料理、多口味的马来西亚美食、烤肉之国土耳其、意大利美食简介、华丽的法国料理、红酒炖牛肉、英国的炸鱼和薯条、西班牙土豆蛋饼、墨西哥美食……食物优美,色彩丰富,给人很有食欲的感觉,kodi的画风很给力,非常好的美食绘本!每种食物都有食谱,非常直观好看,《嘴巴去旅行》这绝对是献给爱吃爱旅行吃货的最佳礼物。

54. 《一个人的美食之旅》  高木直子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木小姐,是日本动漫作家,她走遍日本9都府县,每一次去之前,显然都做过详细的研究,无论是投宿地点、地理环境、特色小吃抑或是名胜古迹都了然在胸,也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高木每一次旅行回来的,都能很完整的给我们一份答卷——特色介绍,手绘地图,行程日记,所见所食,美食照片,简直是一应俱全。书中提供的全部是真实的店名、详细的店铺信息及地图指南,只要你有机会去日本就一定能找的到。

55. 《用洗脸盆吃羊肉饭》   【日】石田裕辅    上海译文出版社

是一本描写骑车旅行途中吃饭的书。没有大景观,没有大餐厅,都是“农家乐”一类的餐品,也有当地有名的食物,只是制作者都非大厨。用文字去表达食物的质感和口感,这本书算是相当优秀。带着美好的梦想出发,一路上艰难险阻,食物也是千差万别,但是作者有颗乐观和感恩的心,一切都变得可以应付。用心写的书,读者若用心,也能体味那些美好。

56.  《旅行者的早餐》  【日】米原万里    南海出版公司

米原万里身为知名俄语翻译家,也是赫赫有名的“毒舌美人”,潇洒自如地游走在欧亚大陆,记录下爆笑吐槽的舌尖之旅。“很多人喜欢按血型将人进行分类,而我会先把人分成’为活着而吃饭’和’为吃饭而活着’。前者多为喜欢空想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后者多为乐天讴歌人生型的现实主义者。”吃货的世界是什么?有米原万里这段话就够了!

57. 《普罗旺斯的那一年》  【英】彼得·梅尔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本悠闲风趣的普罗旺斯慢生活词典,关于阳光、清风、薰衣草,关于奶酪、橄榄、炖牛肚,还有酒庄、石屋和恶魔岛,180件趣事,爱上普罗旺斯的180个理由。正如张小娴所说:“此地放眼是葡萄树和山峦,生活朴素平淡。在这里,买橄榄油、采樱桃、找松露,都是大事。寻找美食,是生活,甚至是生命的重心。一个老农,一个工人,都饶有趣味。”

58. 《水果猎人》 【加】 亚当·李斯·格尔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个热爱水果的加拿大年轻人走访热带国家,寻找珍奇水果,拜访“只食水果的人”,深究水果的真谛,乃至伊甸园的归属,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亚当的水果游记,他还非常巧妙地穿插了水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奇闻异事,以及水果狂热者与水果不能不说的故事。该书出版后,引起北美热烈反响,读者对热带水果的热情和好奇高涨;亚马逊读者高分评点,近乎全民五星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