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03: 暴力沟通的常见方式

2021-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点点云中鹤

第一,道德评判。

我们经常出现下面这种问题,就是看到别人的某些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就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

比如,看到孩子不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伙伴,就说他“太自私”;看到下属的文案里出现了几个错别字,就认定他“粗心大意”;看到领导对我们文案挑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就说他“吹毛求疵”。

但其实他们本性或许并非如此。不想把玩具借给伙伴有可能是玩具对自己有特殊的意义;下属文案有错别字,或许是有事干扰大意了;领导挑我们工作上的问题,或许是我们本身就没有做好。

而我们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给他人盲目贴标签,进行指责批判,对他人是一种伤害。
这种隐性暴力,甚至会让祝福也成为严厉的道德评判和沉重的心理包袱。

比如,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妈妈在孩子海外求学之前对孩子说:“我不盼望别的,我只盼望你能过得好。”

从此一去,那孩子再没回来过。妈妈在临终前终于见到了孩子,孩子却说,“这么多年都不敢回来见你,因为我让你失望了,我其实一直过得都不好。

总想有一天能过得好了再回来见你”。你看,明明是临行前得一句祝福,却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也给母子双方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所以,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克制,不轻易去评断一个人;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被别人的评判影响。

第二,比较

比较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丹•格林伯格曾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与他人去作比较。”

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一个女孩哭着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看不到?”她妈妈却冷冷地回应:“依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从妈妈的话里,可以看出她对孩子极度不信任,潜台词就是“你不够好”“你离我的要求还差很远”“必须由我给你做主”。

当我们拿别人家孩子做榜样的时候,孩子就已经产生了自卑、嫉妒,甚至憎恨、对抗的心理。

在这位妈妈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是否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没有真正关心孩子是否健康成长——这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不去比较,才能知足常乐。如果你处处与人攀比,那么遇到比你强的人,你会心生嫉妒;遇到比你弱的人,你会心生不屑。

这样的状态下就无法进行平等对话,要么卑躬屈膝,要么盛气凌人,不管哪一种,都是伤人伤己。

所以,要时刻保持觉知,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喜欢和人攀比,在言语中是否又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

第三,回避责任

我们经常会在言谈中使用“领导说要这么做”“大家都这么做”“我也没办法”“你太让我生气了”这样的语句,这就是回避责任的一种表现,意味着我们把选择权和主动权交给了外在环境或者他人,这样就可以给自己一个不用为选择负责的理由,暗示不用背负承担后果的压力。

前几年,高速收费站取消,收费员因此失去了铁饭碗。一名36岁的收费员因此大闹相关部门:“我都36岁了,学什么都学不会了。”

其实,因为单位的问题导致他失去工作是可以跟公司谈补偿的,但是他这句话却对此毫无帮助。

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该为自己的后半生负责,把本该承担的责任推给了变化,甚至在本应最有担当的年纪怨天尤人。

究其根本,回避责任其实是固定型思维导致的。

固定型思维的人面对困难很容易放弃,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努力也不一定成功的事情会证明他们不够聪明,长此以往,他们就会畏惧不确定的明天,不愿意对自己的未来承担责任,还习惯于把已经造成的结果归咎到客观原因。

而正确的做法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把成败与否的关键放在自己是否努力上,这样才能正视自己的责任,并且勇敢地承担起来。

第四,强人所难。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课外辅导班,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

孩子稍微有一点反抗,就会指责:“我在身上花了这么多精力和金钱,你都不会好好珍惜吗?别的孩子学什么都有模有样,你每次都三分钟热度,你这样长大后什么事情都成不了!”

一句话里面,不仅有强迫,还有比较和评判,而且还暗含着威胁:如果不按我说的做,就会受到惩罚。

表面上看,这样的父母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是威胁和控制,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因屈服或者内疚而改变行为,但长远看,孩子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终其一生生活在无法做自己的痛苦中。

有没有发现,在强迫型的对话中其实隐含着倾斜的权力关系,更强势的父母、师长、领导等往往把自己的权威放在对话之中,让对方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良好的沟通氛围,要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强人所难的人主动改变对话姿态,倾听对方的需求。

以上就是四种常见的“暴力沟通”方式,今天的主要内容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正如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

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改变的重要开端。”知道了暴力沟通的成因和行为,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有意识规避它们的发生。

而只有改变沟通方式,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和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