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育目标,造就赢在未来的孩子

2020-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缘方_8190

作为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找准教育目标,造就赢在未来的孩子呢。

一、以培养成绩和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要好好学习,因为考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

要专业对口,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养活自己。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大家觉得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啊!当年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会对我们说,这也是他们的教育目标。以学习、职业、知识为导向。

1.把学习定为教育目标,认为考上好大学就有好工作。

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1989年,大学录取率23%,录取人数60万人

2009年,大学录取率62%,录取人数629万人。

2019年大学录取率80%,录取人数820万人。

想当年,我小时候能上大学是一件特别牛的事。可是30年后的今天,到处都是大学生,甚至大学生就业也同样面临困境。

所以说:把学习定为教育目标,其实难以保障孩子们赢在未来。

2.把职业定位教育目标

农业时代的几千年,都只有一些职业,比如工匠、医生、商人,几千年不变。

工业时代的100年左右,专业的分工,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带来了大量的职业细分。

从信息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每隔十年就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大量职业消失,很多专业、职业面临变革。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很多职业都被机器取代了。

快速变化的时代,很难说学习一门专业,就能适应未来。

3.把知识定为教育目标

我一直认为一个有专业的知识人,到哪都能生存得很好,也不怕找不到好的工作,这样的想法,大家觉得可靠吗?

著名未来学家、趋事专家丹尼尔.平克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被一种过于简单和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所统治,使得这个时代到处都是“知识工人”,然而不得不面对的是,某些工种将在强大的技术力量面前逐渐弱化和消失。律师,会计师软件工程师,这是以往家长期待孩子长大以后从事的职业,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他在著作《全新思维》中开创性的指出: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的思维的人。拥有六大全新思维能力,分别是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才能决胜于未来。

在过去,有一个铁饭碗就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追求稳定有保障是父母的第一选择。他们的选择没有错,只是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再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未来需要的是全新思维的人才,我们也是时候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目标了吧。

二、培养人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人生就像射箭,我们首先要找准箭靶子。培养孩子,我们也要先找准教育目标。

泰戈尔说: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与你出生在不同的时代。”

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独立人格的人,而完整独立的人格才是让孩子赢在未来的关键。

1.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它具有稳定性。

人格的主要特征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

我们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2.如何培养孩子完整独立的人格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内在品质,内在品质层面更多涉及人格心理特质的完整性,以及人格心理特征发展的正常性。

内在品质包括安全感,做自己,高情商。比如,乐观,自信,高自我价值感,独立性强。

有了良好的内在品质,才能让孩子做到自主自律。比如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后才是能力表现,能力表现层面更多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

我们只有在内在品质这一块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有选择做自己的权利,同时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才能让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自主自律的能力。我们需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自然养育,无痕引导,才能最终收获孩子好的能力表现。

如果把能力表现作为教育目标,那就是本末倒置。就好像培育一棵树苗,为了树长得高,就只看高度,揠苗助长。真正要培育和滋养的是树的根,给它阳光和水分,真正促进它自我力量的成长。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树的外在高度,所以我们说要做到的是“内外兼修”,而不是仅仅把教育目标定在外在的成绩和技能上。

培养孩子智慧能量,对知识的好奇心,创造性,专研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

培养孩子的核心不在于成绩和职业,而在于人,在于培养一个人完整独立的人格,其核心在于内在品质和自主自律,从而让孩子在能力表现方面有好的表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