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虽然工作伦理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但要清楚以前的人们和现在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在欧洲工厂刚兴起的时代,那时的人们会面临两种方向上的选择。其一是传统的工作,人们从事农业、渔业、手工业;其二是进厂。
工厂和传统工作的区别是,人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能享受到乐趣。如:在打猎的时候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在做手工定制皮鞋时既能赚钱又能得到感谢。人和工作之间是有感情链接的,人们有时间去做一些让自己感觉到快乐的事,主动又欣快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那时候的工厂不像我们中国的现代工厂,比我们现在要悲惨多了。在资本家的压迫下工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生病了也不会有钱去看医生,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忍受机器噪音,等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在工厂里人们被看作一个巨大的机器的一部分零件,零件是没有感情的,为的是让机器转起来,以获取暴利。工人们被当作机器的一部分,工厂主不希望人们去做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必要时剪除人们的一切爱好和兴趣,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人们开始讨厌自己的工作,只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动的接受这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没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的去工厂工作,人们会在传统工作中选择一种职业,这份工作再怎么差也好过进入工厂被资本家压迫。
作为那个时候的资本家急切希望改变现有状况。那么怎样去引导人们进入工作环境恶略的工厂里去工作呢?
大部分人不希望自己挣那么多的钱,他们喜欢享受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那时候人们并不渴望更多。人们喜欢做哪些金钱以外的有趣且美好的事情,喜欢社交,喜欢和家人在一起,那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这种美好的生活几乎不需要人们做出太多的努力。
人们达不到工厂所要求的标准,这在资本家眼里看来是懒惰的,因为人们这样懒惰所以人们就需要接受改造,资本家们希望消除这些“恶习”。
他们建立了一种道德制度,他们试图证明穷人的懒惰是负面的,去工厂一天到晚不停的努力工作,是正义的是正面的。人们需要被改造,思想上的改造。认为他们就像孩子一样不懂什么叫长远利益,不能管理好自己,只能被动的接受社会变迁,成为当下如火如荼的理性变革对象,而非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这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是相悖的。
渐渐的在社会舆论的攻势下,人们开始放弃原有的惬意生活。人们开始在工厂努力工作,开始相信在美好的将来会过上自由且美好的生活,延迟享乐,而不是去享受本该属于他们的当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