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遇事总往坏处想?

2021-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李丽霞

前几天,我做了一场“如何提升孩子抗挫力”的讲座,有的妈妈听了之后说,感觉这节课特别阳光,应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朝积极的方向看。可是,自己太负能量,遇事总往坏处看,把人往坏处想......

为什么我们遇事总容易看消极面呢?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金.卡梅隆曾经做过如下总结:

  • 强度(intensity):和积极刺激相比,对消极刺激的体验会更强烈,为它们被知觉为威胁,必须立刻、坚决地予以处理,我们或许可以将此归因为人类的进化。
  • 新奇性(novelty):常规情况下,积极事件更司空见惯,因此倾向于被忽视。消极事件往往更不同寻常,或意外地偏离我们的日常机因此它们突显出来,抓取了我们的注意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工说,“如果它没有坏,就不用尝试去维修它。”和相对罕见的消极事件相比,被更为频繁体验的积极事件平淡无奇。
  • 适应性(adaptation):消极刺激警示着机能失常,要求做出改变。相反,积极剌激提供了确认性反馈“一切平安无事”,而并不提供做出改变的动机。
  • 奇异性(singularity):在任何系统中,仅一个消极的或有缺陷的成今即可导致整个系统失常。相反,一个积极的或运作正常的部件并不能保证系统的最佳运行。

出于这些原因,消极性对我们的信息加工系统、记忆、自我概念和关系往往会有更强的作用效应(Baumeister, Bratslavsky,Finkenauer,&Vohs,2001)。

也就是说,遇事易往消极方面想,是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听到远处的狮吼,我们会快速逃离;看到山林的火光,我们会绕道而行;闻到不好的味道,我们绝不品尝......人类天然对生活中的特殊事件敏感。及至今天,我们还是如此。刚做父母时,半夜里婴儿的哼唧声会把你吵醒。一段时间后,你习惯了,可能婴儿要哭得足够大声,才能叫醒熟睡的你。

反之,我们很容易适应身边的平常事。一顿美味的早餐,一缕路边的花香,一片蓝蓝的天空,都被我们视为平常,忘了感受其美好。不被留意的,就不存在。于是,我们终日生活在焦虑与愁苦中,与想象中的幸福更是相去甚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与我们的本性相抗,学会更好地观察生活。

“我们接收的每一条资讯,都要经过自我的评判。”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变得复杂。我们会检视自己的评判,也会尝试用其他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小事,成长就这么自然而然开始了。

所以,感谢我们遇事往坏处想,它让我们安全地生活,并由此带来了成长。

相关阅读推荐

邀您一同品味生活之美
在听与说中提升孩子抗挫力
一堂感恩课带来的惊喜
给父母的抗挫力实操指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