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春秋

防民之口与烽火戏诸侯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183人  轩冕

周夷王死后,儿子周厉王继位,好与民争利,亲自诸小。大夫芮良劝他:"匹夫百姓专见利而忘义,犹称为盗贼,千乘之尊,位有天下,与民争利,很少有好下场。"周厉王不听,用荣公为卿相,横征暴敛,国家的百姓开始说厉王的坏话。

周召公劝说厉王:"民不堪命也!"意思是百姓活不下去了。厉王很生气,派出监视人员,人有说自己坏话的都抓来杀掉。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少,可是诸侯国王来朝拜的也更少了。

周厉王后面法令越发严酷,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碰见都用眼神打招呼。周厉王很高兴,对周召公说:"我现在可以消除谣言诽谤了。"召公说:"你只是暂时挡住了而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壅而溃,伤人必多。人民也是如此,所以治水者应该让水有去处,治民应该引导他们说话。这样堵塞人民的口,又能有多久呢?"

厉王不听,全国的人民不敢说话。这样过了三年,周民发动叛乱,周厉王出奔彘地并死在那里。周公和召公就联合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

轩冕氏说,周朝到了末年,昏庸的君王厉王、宣王、幽王迭出,如汉朝的桓帝和灵帝。而防民之口,不明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献上正确意见和建议则受上、中、下赏。每人都提出不同意见,数月之后,齐国人想挑毛病都挑不出来,齐国大治,遂横行天下。唐太宗聪明圣睿,从谏如流。拔魏征于仇敌,为千古佳话。仍然有"明天誓杀此田舍翁"之语,幸得长孙皇后用"君明臣直"的话语化解,魏征殁后,太宗竟然毁坏魏征墓碑。可见历史上,君臣相处之难。原因在于人都喜欢甜言蜜语,花言巧语,而对良言却极端排斥。只有圣明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张良看到刘邦能纳谏,才发出"沛公殆天授"的感叹。世上治民者何能事事考虑周全,必待有人弥阙补漏,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才智不过中人者应该时时注意,听取不同意见。

幽王继位二年后,西周三川地震。伯阳甫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的气,向来有它的秩序,以前伊河、洛河枯竭则夏朝灭,黄河枯竭则商朝亡"。

在夏朝灭亡前,有两条神龙停在夏帝的宫廷里面,说:"我们是褒地二君"。夏帝占卜杀它们或者赶走它们都不吉利,最后只有把它们口水收藏起来才是吉利的。于是把龙的口水收在匣子里面,后来没有人打开过。故骆宾王说:"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到了周厉王时,因为好奇打开了它。口水流了一地,周厉王让妇人鼓噪驱赶,口水变成一只大乌龟。后面一个后宫的宫女及笄,无缘无故就怀孕了。宫女因为无夫怀孕,就把孩子扔到野外。宣王时候有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卖桑木做的弓箭的男人,就是灭亡周朝的人。当时周宣王发布命令,有卖桑木弓箭的都抓来杀掉。有对夫妇在逃难过程中,发现了宫女生的女儿,于是一起带着逃到褒地。后面褒地有罪,把褒姒献给幽王,生了儿子伯服,大得幽王宠幸。幽王废旧太子宜臼和申后。申后是申侯的女儿。

褒姒平日不爱笑,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想看她笑。国都有烽火台,周幽王于是点燃烽火。诸侯急匆匆入京群王,去了却发现没有险情。看到诸侯手忙脚乱的样子,褒姒笑了。幽王后面又屡次举烽火,诸侯被耍猴耍够了,就不再来了。

幽王剥夺了申侯的爵位,又废子废后。申侯发怒,结交西夷犬戎攻打都城。周幽王举烽火调救兵,救兵不至。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虏走褒姒。后来诸侯立幽王故太子宜臼为王,因都城被攻残,遂东迁,史称东周。

轩冕氏说:周易云履霜坚冰至,又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轼说:物必先腐而虫生之。余尝游西安骊山,想周幽王褒姒、唐玄宗杨玉环夫妇当年于此缓歌慢舞,"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生活何其奢华富足,然而不思天下身后之事,民怨沸腾而不醒悟。一对身首异处,远辱于夷狄;一对逃窜蜀国,系项于马嵬。世间常人多责怪褒姒和玉环妖媚误国,余独叹周王祖孙三代颠倒愚贤,施政紊乱。荀子也说:肉腐生虫,鱼枯生蠹。而李唐一脉多有聚麀之诮,至武则天时有望气者说:三代之后,必有武氏女主代有天下。唐太宗认为可以夺取江山的必然是位高权重者,虽然杀了许多武氏卿相,但是就在他眼皮底下的武则天居然没有发现。唐朝天下的板荡看来也是天意呀!唐玄宗早年英姿勃发,史称圣明。至于晚年沉迷于女色,任用群小,遂至金瓯剥缺,黎民涂炭,岂不惜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