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博
(二)
”五只小猴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幼儿园里孩子们最喜欢的儿歌。在甘博也有小猴在荡秋千,这一荡就由东汉到了现在——那是一只铜制的烛台。
整个烛台造型是呈树形,烛台向四面枝枝杈杈般伸展着九层共十五只灯碗,镂空的圆形底盘有两层,上层均匀的分布三只小虎头,口里分别吊着一枚硕大的提环;树下两只小猴双腿崩直,仰头举手、张口、历目,呈接取状;一层二层呈攀爬状的共三只小猴,或手紧、或背挺、或臀翘、或藏尾,或似向下呼又或似向上应;三层则左右各一,呈侧身单臂吊环,另一臂呈捞取、援引状,双后腿自然蜷曲体侧;然四、五层却各卷出一枚小叶,倦与碗旁;七层左右再现两只小猴,皆昂首背直、四手捉住树干,提臀翘尾,呈仰视闭口状,立于树间;八层,蛇形于树干深部的老藤,终于蜿蜒而越出到达九层。
原创我对于文物、考古是一窍不通,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东汉的,是不是铜制的,甚至到底是用来点蜡烛还是用来点油灯的,我姑且认为它是一个铜制的烛台。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猴子和烛台本身。
《中国通史》说铜器的冶炼南方比北方发达,猴子和烛台则是遍布年方和北方。拥有这样一座烛台的人家,一定不是皇室,应为一盏七枝八杈的树形烛台上居然横七竖八的还荡着好几只形态各异的猴子,皇家的尊严和体统何在?一定不是市井小人物,整天为生计糊口奔波的人大概早早就睡了。
马背上的民族?不太可能,那么粗狂的性格,不太会如此细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它太适合放到一个孩子的房间。那它的主人是谁那?官宦人家、富足的商人、书香门第最有可能。一个三四岁的小公子或是一个四五岁的大小姐最适合,摇摇的烛光里和妈妈唱着童谣,和爸爸一起习字;忽明忽暗的烛光,照着妈妈怀里的宝贝和翻腾的小猴子一起闭上眼睛静静的睡去。那位小公子或是大小姐也许长大后不会记得那盏烛台,但她一定记得妈妈的怀抱,他一定是喜欢小动物的。
制作这盏烛台是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一双手呐?从设计到制作也许一个人,也许多个人,他们生活可能不太富足,整天忙忙碌碌的,但一定是有小孩的而且还不止一个,他们也一定是喜欢小动物的。他们制作时心里应该平静和带着微微的笑意的吧。和金属打交道的手,一定是非常粗糙的。烛台也好,油灯也罢,都是需要用柔软的东西作芯的,用粗糙的手捏一个柔软的心照亮孩子们的夜,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追求的工匠精神吧?
原创我们去的当天,甘博里正在进行古代“中山国”的巡回展。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坐马观花的一过,早前在电视里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一个文明发达的民族,由塞外整体前往中原内地,却渐渐的消失在历史这条河里,也许文化互溶和中原的分不开了吧。这让我想到现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也是大规模的转移人口,大规模的异地就业,大规模的移民海外,那种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都会和当地的文化互溶,入乡随俗其实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