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记录》1

2023-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nice_lady

这两天在重新温习《时间记录》这本书,一方面是通过看别人的共读直播课和写的相关公众号文章来学习,另一方面是再读《时间记录》这本书,在有一段时间的记录之后,会觉得更有体会。

剑飞老师的书,有些感觉非常特别,他把时间周期拉得很长。因为在他的概念里,一件事情如果值得去做,那应该是在一个长的时间周期值得你去做。

在想到30年、50年这些时间,比如说在读书的时候往2023年加个30年,在写下这个年份的时候,内心会漾起一份波澜和感动,非常难以想象,却又特别的噶面试精辟。

为什么要做时间记录?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参考意义,我自己比较受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1点,就是关于书的标题——数据反映行为,行为改变数据。记录下时间数据之后,才能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行为,我原来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其实这只是我觉得。

从我过往的经历里知道,我在毕业之后很多年,其实没有读书、没有写作,没有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学习成长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来,从自己毕业到今年,在这个漫长的十年间,自己的成长是很慢的,没有系统化地让自己的时间增值,是非常可惜,非常浪费的一个事情。

第2点,关于时间标签的乱用。

我做时间记录也有一段时间了,自己在做时间记录的时候有一些困惑,比如说我可能在陪伴和家庭事务之中,有些时候就区分不清楚,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对里面的逻辑还没有分的很清楚。但是剑飞老师的这本书里面其实是把这个逻辑讲的比较透。

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反复读,读完之后更能指导我做好时间记录。比如今天早上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陪孩子到楼下去玩,这个时间算什么?很多时候我都把这个时间作为陪伴家人。

但是真的是在陪伴家人嘛,其实不是的,我很多时候是自己在玩手机,我这个时间算作休闲娱乐,比算作陪伴更合适。

如果我想要增加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时间,我每天就需要规划出一定的时间带她有主题、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训练,陪伴读绘本,带她识字。把这些时间作为陪伴的时间。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针对性的去规划自己的时间,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在陪孩子,还是说自己在陪手机,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最后,从时间标签中也能看出自己的弱项。在我自己的时间记录里面,社会交往这一块的时间是很不足的。

今天在读《时间记录》的时候,里面提到一句话。大意是说,每个人都是需要有一些社交行为的,这种社交行为可以在未来你可能需要帮助时候,比较容易地发现自己的贵人。

但是如果你长期不去社交,没有给自己建立这种人脉互动,未来当你想要这种帮助你的人或者想咨询一定建议的时候,你可能会不知所措。所以我觉得这是我需要刻意去建立这个维度的时间。

好好读书,读一些基本的书,指导自己更好的生活,不骄不躁,过好当下,让自己的时间增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