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心理专题推荐集

真实与丑恶,泥土与尘埃,方方面面,都是世界的面貌

2017-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张面包同学

​奇葩说最近的一期脑洞题:“如果可以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不会按下这个按钮。”

看完整一期之后颇有感触,辩手们都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泉灵女神在最后将论点上升到对一些疾病与基因的探讨,让人觉得思路又宽广了许多。

(写了一些仓促的感想,感觉逻辑可能很混乱,纯属分享and个人意见~~)

什么是完美的人生?没有绝对完美,但我们可以探讨相对完美。

大多数人的完美是完美,

少数人的完美同样也是完美。

曾经走进大山,去给一群小朋友们开夏令营,而闲暇的时候我们会在村子里逛一逛,或许还会和村民们聊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被困在大山之中,每天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耕田织布,语话家常。

而他们多数人的孩子,没有办法接受到好的教育,当我询问这些孩子有没有什么梦想,他们一般都说:想要走出大山,想要去城里看一看。可能之于小小年纪的他们,或许走出大山的生活会更加完美。

在空闲的时候,完美会在村子里面到处晃悠,会看到小孩子们,他们在满是泥土的篮球场玩的很开心,他们在清澈的溪流里轻松惬意的打水仗。快乐不会作假,这样的时刻依然也很完美。

生活在大山中的家庭,需要进城才能买到许多可能让生活更方便的用品,需要苦心耕耘,秋季可能还不一定大丰收,他们过惯了粗茶淡饭,男耕女织;他们需要每天拿出家里的陈米煮饭,需要思考明天是不是可以摘一些地里的青椒加个菜。这样的生活,也可以是完美的。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完美,

是因为心中的标准在变化,所处的位置在变化。

仔细思考,我们之所以可以对完美下不同的定义,就在于标准不一样。

正如马东所说的,或许大多数人认为的完美是命好;是一日情尽,各奔东西;是分手亦可以是好朋友;是在工作当中往往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安稳、健康与顺利……

陈铭聊到对于教育的看法,将教育上升到了改变环境的位置。可以看到,教育的创新正在逐步凸现,同时也意味着教育的分级更加严重,最先进最优秀的教育方法与资源的确会集中在发达的区域,而落后的地区只能像时钟一样一天一天一秒秒转动,等待着自然规律的自然进化,等待着教育资源的优化。

而在那些偏远的小山村,他们就是那些一秒秒转动的时钟,需要等待,再等待,或许也还没能有太大的改变。

可那又怎么样呢?这里或许就是一方土地,四角天空,人们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总有一部分人认为这就是完美。即使在当今的社会看来,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或许承认着别人不能承认的苦难与贫穷,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一方天地自有乐趣之处。

生活在城市的人认为此生必定不会再回去那狭窄的小路,荒芜的土地,因为知道大城市与大山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让不完美产生。而原先山里的那一群人还是一直在那里没有变过,所以主观上也没有所谓的“不完美”。

人不同,标准不一样,完美也就不一样罢了。

完美的另一个定义,或许是可以避开生活的阴暗面。

一直觉得现在的主流新闻报道有时候更多呈现出了世界的黑暗面,我们每天在看到偷盗、抢劫、犯罪、家暴、虐童,屡屡频发的各种让我们称为没有人性、没有道德的人做着伤害他人的事情。

最近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位母亲当街虐童,一脚爆踩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起因是因为她用身上仅有的钱给孩子买了一块饼,可是孩子吃进去的时候或许是肠胃不适,一时吐了出来,导致母亲情绪崩溃,作出这样的举动。

很多人说这个母亲没有人性,细细想想原因,这位母亲有母爱吗,可能还是有的,在买饼那一刻,她还是担心着孩子是否会饿。可是当身上仅有钱换来的饼,被吐了出来,仅有的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部。这位母亲的一踩,可能不仅仅是踩孩子,而是在呐喊生命的无奈与不公。他们希望拥有好的人生吗,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而对于那些一生下来就带着些许不完美疾病的人们,比如罕见病,比如残疾;或者是那些遭遇了某些暴行的人们,在对生活绝望的时候,对生活的期许可能就是希望这一切都没有来过。可能也有坚强的人愿意乐观面对生活,坚持找到新方向,但也有人因为病痛太痛想早点逃离,自卑非常想躲避他人的目光;因为惨遭摧残被新闻舆论逼的希望找容身之处……

他们本身有错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是社会的“完美”的标准注定了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了“不完美”的人,拥有了“不完美”的人生,因为他们的生活中遭遇到了“黑暗”,遭遇到了那些令人觉得悲哀或者惋惜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在探讨人生的完美,除了亲情、友情、爱情,一帆风顺的人生,完美的人生或许还有一个特点,叫做避开了人生的阴暗面。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完全可以改变一生轨迹的事情没有发生,他们的生活或许也就“完美”了。

其实社会阶层的分化,资源分配的差异,资源、金钱、地位是有着明显的区域分层的,可能也不仅仅这些,到教育、到公平,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现实和现状暂时无法避免,但不论处于何处,大众可能需要更多一点的同理心,去换角度思考,去换位置想问题,去理解和包容,去看见和改变。

很多事情没有对错,甚至不分高低,但社会进步往往就是在起伏跌宕,标准的沉沉浮浮中产生,提前看到多元的现象,那从一开始就能影响到思考的方向,进而触发到行动。

当我们在探讨什么是完美,不如说是我们是在探讨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或许不是去强行给别人灌输完美的概念,而是应该看的多看一看这个世界。

真实与丑恶,泥土与尘埃,方方面面,都是世界的面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