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儿童节里忆乡音

2019-06-02  本文已影响17人  涧底青松

儿童节里忆乡音

今天是儿童节,按理说跟我是没啥关系,除了朋友圈里大朋友们抓住机会的自嗨。但脑子里不想是不可能的,对自己童年过节的记忆也会偶尔从脑海深处涌上来。

小时候过儿童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会开大会,一批新同学在这一天戴上红领巾,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校长捧着他的大茶缸子,坐在几张课桌临时搭起来的主席台后面,长篇大论地讲一通我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的话,他讲一段话喝口茶,而我们在下面晒得直冒汗。只是有一次前排带队老师提醒我边上的同学:“把你鼻涕擤(xing)掉”这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因为那个“擤”字,我一直以为是方言土话,后来在一次偶尔查字典的时候见到,才知道确有其字,顿时对咱们村乡亲们平时讲话口语中那些听得懂却不会写的字有了探究的想法。后来,慢慢地真的让我收集到了一些。

薅(hāo)草,是农活中重要的一种,特别是旱地里的黄豆、花生等作物,种下去后,总是要薅几遍杂草,也给作物松松土,才能有个好收成。薅字中有个女字,也许指的这活多是女人家干的吧。

一拃(zhǎ)长几拃长,是老家人描述长度的常用单位,指的是张开大拇指和食指(也有小指)的距离。但每个人指头有长短,所以无法精确,我想,这应该是拃没有像尺、寸那样成为通用长度单位的原因。

搲,这个字是多音字,老家用的是wǎ,搲米、搲饭,类似于舀的动作,你看这个字有个提手,有个表示方位的穴,还有个瓜既表音又可能表示为葫芦瓜做的瓢,真是形象。

儿时,穿带补丁的衣服还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干农活穿的衣服,补几个补丁结实又透气。这时,一个敹(liáo)字就要经常会听到了。上山砍柴回家,裤子被刺棵拉子挂开一道口子,妈妈会说:“脱下来,让我敹几针”。这个字写起来有点难的,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中间那么多的点,想起的是老妈密密的针脚。

刚过温饱线的农村,对衣物都很爱惜,但小孩又往往不懂大人当家的苦,穿着衣服像个牛坯一样费,少不了被父母一顿训。记得我小时候喜欢穿鞋不拔后跟,靸(sǎ)在那里,妈妈经常会给我的鞋子后面镶一层硬边。长大了进城生活,靸鞋子的习惯不知怎么就没了,主要是皮鞋后跟太硬,靸不来了。

还有一些字跟吃有关,这也是中国人文化传统特色,最早人们交流的内容,吃占了很大部分,围绕着吃,家乡那些方言土语中,传承了千百年来湖北、河南等地的风土人情。比如把已经凉了的锅巴在锅里重新热一下,老家会说熥(tēng)一熥;如果做菜盐或糖放多了太咸太甜,会让人喉咙不舒服,那就是齁(hōu)嗓子;剩菜放久了,上面会长出白醭(bú),也就是霉菌,这样可不能再吃了,如果你还吃,就会中毒,让你上吐下泻,最难受的是干哕(yuě),要吐而吐不出来。所以,还是健康最重要。

随意写下这些,有点想家了,端午,应该回家看看了,再听听那些乡音,解解我的乡愁。

_/_� P�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