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为何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位哪去了?
在北京市昌平天寿山麓,有一个占地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陵墓群,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明十三陵”,这里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可是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这里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寝?其他三位皇帝埋到哪去了呢?
十三陵中最早开始营建的是名成祖朱棣的长陵。朱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在“靖难”中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病逝,修建皇帝陵寝的事情的被提上了日程,明朝本来定都南京,按理说朱棣应该在南京即位,死后也应该葬在他父亲朱元璋孝陵旁边。但朱棣却排了大臣到北京选址。
朱棣之所以想让自己葬在北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无颜面对祖宗的愧疚心理。
按照惯例,皇帝的陵寝都得在都城附近,朱元璋就葬入位于南京紫金山上。朱棣通过篡位当上了皇帝,还是篡的他侄子朱允炆。无论他怎么抹黑朱允炆,都不能改变篡位的事实。出于对祖宗先帝的愧疚,因此朱棣无论如何都不能心安理得的躺在他父亲身边。
长陵金丝楠木大殿
就是面对这南京城,朱棣心理都有些不安。朱棣篡位之前,朱元璋给他的封地是燕,王号“燕王”,燕就是现在的北京城。朱棣早有迁都北京的打算,因此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去考察一番。
1409年,朱棣的陵寝在北京正式动工。
二是,出于军事的考量。
北方鞑靼的蒙元的残存势力一直在北方对新建立的明朝虎视眈眈。而且时不时的南下对边疆进行劫掠,大明朝防不胜防。索性迁都北京,近距离对抗蒙元。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因此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明朝十余位皇帝都埋葬在这里。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修在了南京,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也就没了埋葬之处。但还有一位皇帝没有埋在天寿山麓,这位皇帝不是亡国皇帝崇祯,却另有其人,他是明景帝朱祁钰。
朱元璋孝陵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本来只是一名亲王,但在1449年,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抗击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就被大臣推到前台,当了皇帝。
没想到瓦剌听到了这个消息,想祸害下明朝,于是在一年后将俘虏的朱祁镇瓦剌放了回来。想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于是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关系,一下子变得很微妙。
朱祁钰对他哥哥严加防范,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但7年后的1457年,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等大臣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帝位置。
随后,朱祁镇将朱祁钰贬为郕王,软禁在西内永安宫。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去世。朱祁镇在诏书中指责弟弟“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赐谥号为“戾”,将其以亲王的规格埋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而不是葬入明十三陵。
就此明朝十六位皇帝,十三位葬在了天寿山,朱元璋在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祁钰葬在了西山。
现在的明十三陵已经成了游客游览之处。但是因为我国的文物政策不主动对历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开掘。所以只有朱棣的长陵(仅开放其地面宫殿群——金丝楠木大殿)、万历的定陵(建国后被开掘)、以及穆宗朱载垕的昭陵(大规模修缮复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