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问题观”

2021-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詹玉玲

重塑“问题观”

如前所述,在“焦虑”蔓延的VUCA时代里,斜杠大神们引领潮流,被追捧、被膜拜,甚至被羡慕嫉妒恨。人们把他们超群的能力和斐然的成绩归为“天赋”“运气”或“骗术”。人们经常发出以下疑问。

为什么他们面对任何问题都有思路,而且聊起来头头是道?

这些人是如何做到轻松跨界的,没有专业知识怎么可能?!

麦肯锡怎么能给不同行业的公司做重大决策建议?这些公司难道没有专家吗?

这些疑问不同程度地映射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也就是“问题观”。不难看出,人们质疑斜杠大神的理由是“术业有专攻”,跨界必须掌握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而跨界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疑似“无源之水”类的障眼法。“问题观”上类似的偏颇,有时会直接引发个体面对挑战时行为上的差异,成为我们成长的桎梏。既然“问题观”如此重要,那就应该正本清源地从这里开始理解结构化战略思维。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平时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或主题时的自然反应。当面对熟悉的问题时,大家往往很容易打开话匣子,乐于分享观点,比如医生谈药理、码农聊IT、创业者诉苦难,以及任何人聊娱乐八卦或中西医差别之己见;而面对超出自己舒适区的、自己不太懂的问题,比如问医生和码农“如何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之类问题,大多数人会觉得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因而谦虚地承认自己“不懂”或“不是专家”,然后把话语权移交给真正的专家。

当话语权转移时,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甚至关闭了大脑的主动思考活动,而处于等待输入并准备接受信息的被动依赖状态。在得到专家的权威观点后,出于对权威的信任,人们大多时候会习惯性地接受观点,并乐此不疲地重复并传播。自古以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就是被鼓励的美德。这种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被动式学习和不加思考的传播甚至会使人们在体内产生一定数量的多巴胺,从而身心愉悦。就这样,人们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像个做好事而不留名的快乐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