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9:写作之于我的意义
文/安若木槿
木槿是一种朝开暮落的花,花语是温柔的坚持,每一次凋谢都是为了更绚烂地开放,生生不息。
我以前的网名是“恋声小骚年”,很青春很骚气的名字,十八岁生日前,觉得自己即将成年,该成熟些了,于是想换个成熟些、有内涵的网名;找啊找,找到了好听又好看的“木槿”,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花语;我灵光一闪,造了个句子“安若木槿,静待花开。”,最初只觉得诗意,好听,后来才慢慢悟出其深意。
以上,是我笔名的由来,我想,那个八字句,最能形容出我目前的状态,而这一切,是写作带给我的;这段经历,时间不长,于我而言,却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些天来,我一路写一路想,写作于我,到底有什么意义?最近,我终于想得更透彻些了,若要我陈列,却还是那么几点:一、写作使我对生活更敏感,且有助于思考;二、写作使我找到自己。
除夕夜写了篇文章,在计划之外,我那时坐床上玩手机,忽然觉得非写点什么不可,花不多的时间将文章写完,心便恢复平静;这次经历,使我更明白何为“有感而发”,它便是当心中有份感情、一份感悟要溢出时,不得不写点什么,把这些情绪抒发出去。
一颗对生活不敏感的心,难以察觉到平淡生活中的幸福,却总觉得自己不幸福,且常羡慕他人,可就某些方面而言,每个人又是一样的,都有幸与不幸,喝下一杯水,水的冷暖只有喝水人才知道;同样情况下一件事,有人只能看到痛苦,但有人却能看到希望,说到底,是心态的问题。
我曾说过,大家的文章写来是不顾及读者的,一篇对生活、世事感悟深的文章,自有对读者的教化作用;我说这话时,仅是对世情的归纳,而当我以大家的标准去自我要求时,才真懂了:写作时心中无读者,文成后才愈益于读者。
我曾仅反对“写你”的做法,却没体会到个中深意:一个人只有先把自己梳理清楚了,才能给人适当、有效的建议;我们总说只有在熟悉的领域才更有话语权,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最熟悉的,不应该是自己吗?但也有人说,自己是最难懂的。
我们看这世界,最初只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时间一长,有人从经验中总结出一些规律,世人通过多次实践检验后认同了这些规律,于是人类整体对世界的认识便进了一步;同理,人也可以向内自我探索,我为什么这样做呢?为什么这是对的而那是错的呢?
何来经验之说?因为有人做了一件事,得到了自己所不喜的结果,那人从而知道这是不好的,于是以后不再那样,且告诫自己的后人不要那样做;为什么人总容易犯同一种错?因为人总有许多事忙,承受过的后果,在注意力被其他事情转移后,容易忘却。
我总说写作益于思考,反思益于自我完善,道理也简单,我将做错的事以文章的形式写下来,那样有助于我分析自己错在哪儿,这样会使我印象深刻且不易再犯类似的错误;人的思绪总是纷繁杂乱的,可能这一秒在想一件事,下一秒就想另一件事了,而将它写下来,不仅有利于集中对某一件事的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分析它们。
就我自己这段时间来的写作经验而言,很多问题,我本只有个模糊的概念,而对此以写作的方式进行思考后,对它的认识便更清晰几分;我在写作上的追求是向纯文学靠近,但我也不会看不起干货、鸡汤类文章,写“干货”文不仅是给别人分享自己在某方面不错的经验,同样,完成后的文章又能反过来指导自己,使作者本人能从更理性的角度看待由表象总结出的经验,从而自我提升。
既然写作于我是一个思考的辅助工具,那我在这件事上最大的收获,不就是写作本身带给我的自我梳理的作用了吗?那么,又有什么必要过于在乎读者是否认同?读者认同了,我固然开心,若读者不认同,必然有部分原因是我自己没表达清楚,这样能促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又有什么好伤心沮丧的呢?
除了向内自我探索,另一条自我完善的途径是读书,自有这个意识以来,我便觉得读书要读经典;很多人以为经典佶屈聱牙、无聊难懂便不看,但经典既然是经典,就意味着它包含着人类最普遍、最朴素的真理,那些正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又谈何难懂?
当我明白写作的真意,也就懂了阅读的;既然真正的好文章是作者向内自我探索或向外探索世界而得出的真理,那必然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体验,作为读者,我需要做的是从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作者从而理解其发现的真理。
这样,我读一本书时,最先吸收的是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思想,而后进行文本细读,又能学作者遣词造句等其他方面的优秀内容;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我想一个人既能写出优秀文章,那他本人的境界必高于文章,所以要读懂一篇文章,就不能局限于文字。
除夕夜,平日交流不多的学弟与我聊天,最后感慨于我挺了解他,而我对他的了解仅是他给我的印象,他会有这种错觉,不过是我能将心比心;虽世人各异,人性却是相通的。
说到这儿,也无需再赘述其他。
安若木槿,静待花开。
本文的思考有一部分源于我对自己小说的分析,“解读我的小说”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