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耕随笔散文乡土故事

回望任井村

2017-11-03  本文已影响462人  湖畔渔夫

      任井,是淮北市相山西麓的一个小山村,过去称为任井生产大队。那村子依山而建,村后就是一排排整齐的梯田,村子西边则是肥沃的土地。再往西,就是著名的濉河,河堤上栽满了硕大的泡桐树。河水悠悠,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春天到来,山坡上杏花绽放,满村清香。夏秋季节,田里稻浪翻滚,一片金黄。到了冬天,人们翻地修田,开山采石,到处红旗招展,人欢马叫,一派繁忙景象。那村子里,有我的不少亲人和朋友,也留有很多怀想。

      说起来,时间有点早了。记得那一年,我刚刚六七岁,跟着父亲去黄里村祭祖,经过任井村。父亲告诉我说:“任家是我们的老亲,你的几位姑奶奶、姑太太就是嫁到任家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任井村。以后,我多次去那里割过青草,也去那里的奶牛场卖过青草。

        后来,我高中毕业,在相山公社做了水利员,经常去那里。到了任井,我见到了士征表叔、士华表叔和士存表叔。在表叔面前,我还是个孩子,想去看一看,就去看一看,也总想去找几个表叔说说话。士华表叔当时是大队的赤脚医生,他对我说:“你去找启亮拉拉吧!他很喜欢学习。”其实,我早就知道,启亮很优秀,他不仅学习好,特别热乎人。我们是同龄人,他是士存表叔的大儿子,刚刚入了党,并且做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当年,我随着公社领导到处跑,也经常被派到任井大队蹲点。翻过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就到了那里。每次去,我总是先去测量修筑大寨田的状况,看看任井土地上的麦苗或者水稻,这才去看看几位表叔,会会启亮。他家的孩子多,表婶子很累很累。但是,我喜欢吃她做的红芋饭,经常去蹭饭。后来,我还经常和启亮“倒通腿”,就是睡在一个被筒子里。我们谈天说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直说到半夜不睡觉。由于我比较愚钝,不能理解大队书记的忙碌。后来,我才知道启亮的确很忙,作为大队支部书记,每天早上,他要带着全大队的村民去上工;到了晚上,还要陪着知识青年学习政治文化理论。这些,的确让他很是忙碌。后来,很晚我才听说,启亮到了北京,迎娶了下放在任井大队的一位聪明贤惠而又美丽的女知青。

        渐渐的,文革开始平息一些,我和启亮、启峰等经常在一起闲聊。虽然我家庭成分不好,既不能参军,也不能入党,启亮等朋友并不嫌弃我。作为大队书记,启亮经常到公社去开会。他有时间,我们就聊天;没有时间,就打个招呼走人。谈到关于“文革”的事情,我们的意见都一样:不能再这样折腾下去了;否则,吃饭都会成问题。七斗八斗,人心斗乱,民意涣散,还能做什么?

        随着我去任井的增多,和任井大队党支部第一书记任桂英(她是相山公社党委书记)也渐渐更加熟悉了。但是,我还是想和启亮、启峰等朋友多聊天。那是因为,启亮他们看得远,也喜欢读书和思考。就这样,我在任井大队学到很多东西,学着待人接物,学着和老人长辈说话。记得有一次,在沙炳德先生家里,启亮和他说话,那是毕恭毕敬的。沙老师是全国著名农民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得到了全国的大奖,更得到了老舍先生指点。那时,沙老师正在任井大队体验生活,并且,把家也搬到了任井大队。我心里清楚,沙炳德老师非常喜欢启亮,希望他学习写作,多写更好更多的文学作品,成为有更大成就的作家。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只是和沙老师见面聊天,也还需要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除了修筑大寨田,还要修渠挖河,清沟沥水,开拖拉机(那时我不会开)。至于午收栽秧,秋收秋种,那就更忙了。后来,启亮虽然没有成为专业作家,但是,他的视野和胸襟更加开阔。据说,启峰倒是写过不少作品。

      读了大学以后,启亮仍然经常回到任井大队,和老人们聊天,也喜欢听听老人的想法。这时,启亮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还是要做更大的事,不能只是做个作家。所以,他毕业后分配去了北京,他的实际工作,做的红红火火。虽然仍继续喜欢写作,但也只是业余写写而已。在工作之余,他静心写了不少散文,我也读到了一些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和随笔。

        最近这些年,我去任井大队的次数,渐渐少了些。听说,那里的变化很大,土地已经不再种植水稻,而是变成了凤凰山工业园,山坡上也开发成了居民小区,村子的建制也改成了社区。当年我熟悉的一些老人,许多已经不在了。最后一次见到士存表叔,他已经病重了,还嘱咐我:“少喝点酒,多写点文章,注意身体。”而那些年轻的朋友,也大都走向了远方。但是,任井村对我的影响仍然还在。我一直喜欢见见任家的老少爷们,愿意和他们聊聊天。那些往事,那些老人,仿佛仍在我的眼前。

回望任井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