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赏书》

2018-10-25  本文已影响28人  1d8d99731e97

博缘处处是情缘——读邵徽栋散文集《博缘》随笔

巢立

浅蓝的背景图案上,墨绿的莲叶衬托着一朵灼然可爱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亭亭而玉立。远处山廓淡然,近处小桥流水。整个画面透露出一种天然去雕饰,悠然自得的意境。这就是眼前这本散文集的封面,它素洁雅致的装帧让人一见而生欲读的快感。

翻开扉页一位熟悉的作者肖像映入眼帘,底下仅示以作者的姓名而已,了无诸多身份的介绍,显示了作者君子卑以自牧、含章可贞的风度。

阅读这本散文集仿佛是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作者广阔的生活视野,故里轶闻,人物纪实、山川风物,游历纪怀,人生感悟,生活随想,社会广角, 等……又或有感于人生的风云际遇,而于淡淡笔墨平平琐事中洞烛 幽微,心悟妙谛。在散文第一章“文化视点”作者应约为许多诗会组织或诗家个人的诗文集写的序言,一般来说序言并不好写,对其诗文及作者的阅历必须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把握才可剀切透视。绝非许多人为别人的文集写序言时,信马由缰,下笔千言空洞无物的弊端。

仔细对比地阅读了作者写的多篇序言均能知人善论有的放矢。文章或由文缘人戓情随事迁,或列举例句彰其妙处,娓娓而谈,显得挥洒自如,毫无强牵敷衍之态,例如为北山乡土诗人吴德雨写的诗集序言开篇设问:“诗是什么?引出话题然后生发开来,由作诗的意义,对诗人的肖像白描,对其身世的交代,再列举诗集中的佼佼之作,让人全方位立体式认识了一位淳朴的乡土诗人。在《大神悟我》的序言中作者独悟出:看来,只有献身社会,献身人民,才能找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点睛之笔烛然可见。

在为《中国鄱阳湖》写的序言中却开门见山,先向读者介绍起作者来:“吴换宝一个“老土”的名字”语出谐恢幽默,显得亲切而轻松,作者却是欲扬先抑。当你读完全文,这吴姓作者的才情与前面的“土”却廻然不同。

序,远非一般人的虚应故事的滥觞之酬;序,亦非谥美之辞的恭维,它需要对别人文集的总体把握,圈点之处引领读者进入阅读的门径。它需要对作者与读者负责的态度,对朋友热忱的殷勤情怀。而本书序文的作者却能洵以如此。

随着作者走进他的旅游视点,你会处处感受到其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其无论远涉澳洲的绿,还是南猎泰国的佛,也无论方内的南疆北陲,东海西域,屐痕处处洋溢着对山水渾然一体的独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非以得山水皮相为乐趣,乃得象外之悟,物外之旨。(元好问《陶然集诗序》溯石楼、历雪堂,问津斜川之上,万虑洗然,深入空寂,荡元气于笔端,寄妙语于言外),作者在旅游中对山川风物情有独钟,并能(文以载道,余心有寄。刘勰《文心雕龙》)如作者在《旅游与诗同行》的篇末写道:“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次旅游……我们携着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隐隐青山,悠悠绿水,……只等到年华老去的那一天,在梨木躺椅上,一盏幽香的茗茶旁,把故旧忆起…)”何等幽雅别致的情怀。

作者游漓江得“一山一世界,一水一洞天。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此岂只是对景物的描摹?实乃于物象外的哲思也!

《我看见圆明园的火光》作者向人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经验告诉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是没有什么规则的,即便有规则,那也是掌握在强权者手中的规则……

还有友谊关前的深思,河西走廊忧患,又可止是一个景字了得。

作者在旅游途中不啻忘情于山水之乐,也独有对生活的感悟,在《戏说关于“关于吃得累”的新感觉》中当作者一天之中应朋友东道主之请,“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三顿的美味佳肴,杯觥交错,开怀暢饮,确实有点累,累了之后其不是醐醍灌顶般的昏睡,却想起“富贵不可享尽”的警策之语。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吃白不吃的思想支配下有多少人能将此古训惕之于心而又束之于行呢?,作者能如此反思,诚,难能可贵也。

作者在优游于外面的精彩世界之余,也同时眷恋着家乡风物《山》,《鄱阳湖上钱公桥》中一屏美景描摹,一段儿时的回忆,一阙久远传说,或一个鲜为人知的人文掌故,却足以牵人情思,动人心魄,体现出作者不绝如缕的故园情怀。文中更有别致的一笔:“世界如此之广大,天地如此之空灵,庸庸我辈何其小哉!”这与古人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真乃今古通怀之思也!

散文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是文以载道的体现,作者在一连几个“去”字的篇章中(跳舞去,走步去,打麻将去,打球去,写字去,喝茶去)寄寓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入世的高雅情怀,尽情地享受着传统文化赐予人类的种种乐趣,展示作者诸多的爱好和艺术修炼,在这些篇章中,仿佛看到作者伉俪相随相偕,悠闲自得地漫步于湖畔林泉;看到他矫健地挥着球拍连续出击的雄风;看到他博弈场上从容自如的应对;以及落座茶室品茗时的闲雅,研墨挥毫时的灵动,舞池中的妙曼潇洒……甚至勾起我一同沉醉在“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文轩试越茶”的情趣中。

在展示给读者娱乐及文化情趣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仅《写字去》一文,就汉字形式的源流,历史演变、历代书家的评论,书法艺术的诠释,以及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能驾轻就熟,侃侃而谈,若非平时潜心研习,断难如此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对芸芸众生的书写,对普通人群命运的关注是这本散文集的另一亮点的体现,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社会的人文关怀,散文中记述作者与我县一位老作家的交往,老作家对文革后我县文艺复兴作过开拓性的工作,在文学领域亦自有建树,却因性格的使然,在原本易于产生圏子主义的文人队伍中遭到攻讦与诟病,作者能不囿他议,不人云亦云,直抒胸臆,以客观公允的笔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作家的钦佩与尊重。是两者惺惺相惜的见证。亦是良好的个性操守的表露。   

《发给天堂里小宋朋友的邮件》,《老朋友,我送送你》的两篇散文中前者记述了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小宋——一条活鲜的年轻生命,猝然间撒手人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情何以堪。油然生发出对人生无常,生命何其脆弱感叹,后者,则记述家乡的一位老朋友——(人称“团婆得”的男性民办教师)时代的变革,命运的捉弄,将一位光鲜英俊的后生,折腾得灰头土脸,最终在无尽的颓唐、忧伤中,落寞地故世。文中作者表达对社会底层命运多舛,生计艰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关切,对故去朋友的怜悯与怀念。是人格内赋的表现。因为对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运的关注是文学永恒的命题。

《苏辙游南山之揣摩》这篇文章填补了我县文史上的一个空白点,苏东坡游过都昌是众所周知的,而苏辙何时经过都昌?地方志无此记载,作者却从诗人的著作、历史事件入手,时间,条分缕析,有理有据,逻辑思维缜密,给人予信实的感觉。与其说这是一篇散文莫若说它是一篇考据论文,而其散文味却又营造得风生水起,饶有情趣。

怀旧是上了年龄的普通心理,远去了的风景不可再现,逝去的美好只能记忆,荧荧如豆的菜油灯,悠长的纺棉声,夏夜蛙声如鼓,萤火高低照暮空,等,一如远去帆影,留给人们是淡淡的轻愁是莫名惆怅。在《已然逝去的白帆》中作者同样怀念儿时在鄱阳湖边看沙鶝翔集,白帆点点的美好的记忆。现在只能将这美好的回忆寄寓在他的文字里,留给自己的将是暮年岁月的记忆,留给读者的却是同弦共振对美的品咂。

《最后一位小脚女人的故去》中作者的位街坊邻居——百岁老人的去世引起作者的关注,“小脚女人”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人格的亵渎,是对人性的摧残的产物,作者由这位街坊老太太联想到自己的祖母,母亲,推而及广大的劳动妇女,“三寸金莲”留给世代劳动妇女的苦涩的记忆,作者在文中有回忆,有议论,有抨击,……我们仿佛听到作者于文中,一声沉重的叹息。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严肃的思辨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祖宗不走灰路》一个在农村延续己久传统习俗,往往会顽固地盘踞在守旧的人们脑袋里剔之不去,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种种陋习随处可见,作者展示了一个值得深思命题——改变人们的守旧习俗,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尤为不易。

“散文的展开类似以石击水,水中渐起波澜,犹涟漪逐渐地一圈圈地扩展开来,可一收束却又回到波心。”(秦牧)《灯》,《说奖》两 篇是在发散思维中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的成功范例。

说实话是衡量一位为文者的心态与修养,矫饰是为文之大忌。巴金的《随想录》,卢梭晚年写的《忏悔录》都以不假掩饰,说大实话获得最高的赞誉。本散文集的《切线随想》,《政协,正歇》作者不避敏感话题,对时下还在盛年之际的基层干部,因年龄到“线”,为了把位子让给年轻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那种失落感,那种从官位上一夜之间变成平民,权利的失重使身在其中者普遍的不适,作者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表现了世俗人的正常心理,没有遮遮掩掩,没有忸怩作态。而对“切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作者直言不讳,坦然针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修养和为文之道。

作者在这本散文集中有一篇很具特色的散文,即《旅游与诗同在》作者无意炫耀自己的文才与诗才,作者的文笔与诗才不见颃颉,亦无轩轾,诗与文的嫓美合璧更臻妙趣,尤见佳境。如当他游览了澳门的博彩业并小试牛刀后,兴犹未尽欣然命笔一首:

千金欲掷情何似?

亘古由来此一行。

挥手萄京非自祭,

人生难得几疏狂!

好一个“疏狂”二字。诗如其人也!一番小赌怡情的快感跃然纸上。

文集的另一特色便是它的知识与文学的并美,作者在谈到艺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其典故,常识,及引用的诗歌乃至佐证,都处处拾掇,信手拈来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容量与内涵。在享受文采优美的同时也获得知识的充实。

“莫道文章唾手得,须知经纬用心裁”《博缘》这本散文集作者从用心写作,到文句淬砺,修辞润色,思想提炼,然后内容选辑,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文辞的功力,它内容丰富,它是作者对世态百象的观照,是个人思想情操、人生历炼,美学与文学修养的总体体现。

“文果载心,余心寄存,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作者将人生经历,人生感悟种种连辍成文,其万般情怀,其种种敏悟,尽寓其中,作者有渲澍的释然,读者有收获的快乐。这便是读一本好书的感觉。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宗旨,作者这本散文集均取材于他个人的生活半径之内最熟稔的人与事,未尝有任何敷衍笔墨的游离之作,满满荡荡的家国情怀,忠实于生活,文风朴实是一本书读下去的最大动愿。

我与作者徽栋君偶然相识于七、八年前一次朋友的饭局上,其时他己从领导岗位缷任了,因此,我们之间没有丝毫的利害关系,他的雅儒气度,他的随和低调,足以庶获我心,如是同趣同志,自见契合,交游既多行谊遂有殊于他人。

作者的这本散文集出版后好评如潮,我在此再赘上一笔权作我读这本散文集的一点心得。

我诚挚地期盼徽栋君的新著将为期不远,再次以飨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巢立,出生于赣北一偏僻山乡,父母世代为农,农民的善良,纯朴赋予了作者良好的人文秉赋,其一生以执教为业,俾耕以读,刻苦的业余自学使其成才,教学之余兼涉诗、书、文诸爱好,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着其文字表达的质感,予人以优美的感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