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破解莫奈之美》11
有了自己这种“胡乱涂抹印象”的名称,“莫奈和即为长时间为美学革命努力的画家都异常兴奋,他们有了更确定的努力目标,相约在户外写生,使用高明度的色彩,用快速的笔触捕捉稍纵即逝的光。”“阿让特港有现代钢梁结构的大桥,游客在桥上游玩,浏览风景,莫奈画天空的云朵,一朵一朵白云,画笔快速随兴扫过,笔触自由活泼。”在103页中2次提到“快速”,总感觉和开头提到过他少年时期画过炭笔漫画有关,并曾经以此为生活收入的一部分。也许就是那时候的快速作画为日后的“印象派”打下了基础。
莫奈《阿让特港》1875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居住在巴黎的人们开始尝试并喜欢上了从圣拉扎尔火车站出发,到达阿让特港进行一日游的周末安排。结束了一周的工作,穿着时尚的男男女女们相约周末乘坐蒸汽机车来到阿让特港,欣赏塞纳河畔的风光。在画中会有“岸上有人正在准备上码头上船,巴黎都会独家人士的主题仍然贯穿莫奈的画作”。
“一个画家的视觉一单被光吸引了,物体的轮廓就会被光的区域改变:传统欧洲学院的训练大多是对物体轮廓的注意,光的明暗实际上是依据物体的轮廓在铺排。”找几幅传统欧洲学院派的画来欣赏,会觉得好清晰,似乎是在看照片一样,人物的线条总是那么分明,在我这个不懂美术的人看来,应该是先用炭笔之类的勾勒出轮廓,再用颜料去填充,比如和莫奈同时代的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的作品《少女抵抗丘比特》。
莫奈《阿让特港的海边》1872反过来欣赏莫奈作品的时候,总感觉他是用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作画,都没有打草稿的阶段。比如书中所提到的“但是画家一旦走向室外,户外大自然的光并不完全依据物体而存在,最明显的是天空或水面的光,常常变幻莫测,对画家的视觉也是最大的挑战。”
备注:
①书中的《阿让特港》在大陆的翻译多为《阿让特伊的红帆船》
②书中的《阿让特港的海边》在大陆的翻译多为《阿让特伊的塞纳河风光》
上一篇:《蒋勋破解莫奈之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