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大道无形,修真悟道

复录群书《玄女经四十九章》

2019-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抱璞子

第十三篇 

五课

        古云,之生之理胜精生之理也。噗生之理莫殖陈理,终溃也。偿思,君得现。常愿,群得明。时也溃也,灵也散也。首一者莫识一,静欲者难静。间间而断,层层不出,天人定矣。丝×之芒,系阳之光,承××之辅,根有论也。动其芒也,功其转也。

        层缘之根,难及玄也。天则屡气,同者无气,识不诚也。固于修也,诚于万物。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若有其理,万法归一。自生自结,夫有动者,文明始也。承之承,落之落,先之先,后之先矣。×起智,智起心,心起道也。灵灵相引,概以通矣,孰人识乎。越和之者,智之身也。否极而发,力而出矣,然则成矣。二二相限,无终无始。极也。

原文

      古云,之生之理胜精生之理也。

释译

      万物自然演化之理,比人总结出来的理论要自然。如果明白万物变化,就没必要来占。

原文

        噗生之理莫殖陈理,终溃也。

释译

      我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当前看是真理,然而到了一定时间,都会不灵,因为时空永远在变化。

原文

        偿思,君得现。常愿,群得明。 释译 尝试思考万物之理,你才能找到适合当前的方法。常有心愿,就要去达成,让别人知道。

原文

      时也溃也,灵也散也。

释译

      时光在流走,灵神也会有散的一天。所以,再强的真理,都有消退的一天,包括玄门本身之理。如果不适合宇宙,它也会消失。所以,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固定的,只有相对的固定。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我们目前看到的公务员、铁饭碗,实际上都不是固定的。因为,国家会变。引到修持中也是同理。不要以为前人多强大,那是适合那个时代的强大,能不能找到适合你的强大,才是你的道。都说李小龙功夫不怎么样,事实呢?按玄女观点看,李小龙是中国第一。为什么?因为他在那个时代,的确是第一。所以说不存在真理。     

        “时也溃也,灵也散也。”只有适合现在的,适合你的,才是好的。

原文

      首一者莫识一,静欲者难静。

释译

        这世上再强的东西,也有消亡的一天。难道不是吗,子平术强吗,甲子强吗?“静欲者难静”,每天都想清掉欲望的人最难清,这种人最易不平。很多人在考试前想,我一定要冷静,不要紧张。实际上呢,越想越紧张。 原文 间间而断,层层不出,天人定矣。 释译 这世上事,其实就是一层一层的,相互有关系。因为有关系维系,所以天、地、人才安定了下来。有这个天地。

原文

      丝×之芒,系阳之光,承××之辅,根有论也。

释译

      参天大树,铺地绿草,一枝一叶,和天上阳光产生的阳气,与你修的玄功,是同根同气,有关系的。 原文 动其芒也,功其转也。 释译 如果你改变了事物,哪怕是一草一木,对你的元神一定会有影响,因为天地是一体的。草原上兔子多了会吃掉草,草少了会如何,兔子吃得就少了,生态会改变。兔子找不到吃的饿死了一些,草又开始长出来,周而复始。同样,你的一举一动,对天地也会有影响。

原文

      层缘之根,难及玄也。

释译

        想知道到底会如何?那是测不到的。如果你看过蝴蝶效应,你就能明白上面的话在讲什么。

原文

        天则屡气,同者无气,识不诚也。

释译

      天气数极大,世间万物都有气数,人却看不到。因为你不知道谁改变了什么。

原文

      固于修也,诚于万物。

释译

        所以要修为,修为就是要诚心于世间万物变化。做到“纤尘不染,万物不沾”。结合刚才的故事,再看这个经文,就好理解了。

原文

        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若有其理,万法归一。

释译

      这四句应该不用解释了吧。

      上面讲的是玄女的五课观,意思是五课并不能代表天地变化,我辈人要精思自然变化。五课不过是一些小小的总结。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大凶也可以是大吉之相。不要钻牛角尖。

      在道理面前。那玄女是这样的观点,黄帝又是如何解释的呢?黄帝说了: 自生自结,夫有动者,文明始也。

原文

      自生自结,夫有动者,文明始也。

释译

      人生活在世界中,自我记事,记多了,有人行动总结,文明就开始了。这不过是表面意思,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黄帝这话是说文明的,文明是如何来的?玄门不过是文明的一部分罢了。

      举例来讲,你看孩子天天吃糖,一天要吃12块,要买12次,麻烦吧。后来你一次买12个串在一起,叫他定时吃。邻居看到后觉得这方法不错,有人就此取名12糖支法。科学家发现了,引申成12糖支养生教育法。再接着,小儿止咳糖就问世了,还是12支装的。大家就开始研究12糖支的效用,争吵不休,到底如何吃较好,哪类吃法对。实际上呢,没人问你这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没人怀疑对不对。别笑,子平术就是这样产生的,易经也是,万物文明全是这样产生的。

        黄帝说这话意思是指文明产生。玄门,就是要从最根本问题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对错。很多事根本没有对错。各位希望学完后学到的是玄女黄帝的智慧。而不是字面上的“五课”。

原文

      承之承,落之落,先之先,后之先矣。

释译

      这个不好理解了。学前人的东西,肯定会后退再退。哪怕你学再多,你也进步不了。你只会说,我的谁谁多么牛,想当年我爹……我哥们……当然这只是表面意思,深层意思是什么,黄帝要告诉玄门什么呢?

        “承”是要继承思想;“落”是要去掉与时不俱进的东西;“先”是要有先人不敢的想法,后面的才会超过前面的。看吧,黄帝都不主张后人学他的法,学他的术,只主张学他的智慧与思考,因为你学他,永远超不过。易相永远大不过道理,所以说,道理面前,那些什么易术,都是浮云。

        学玄门并不是学。而是思考、传承、创新。

原文

        ×起智,智起心,心起道也。

释译

      缘不是天定的,而是智慧给的。智呢,在于人的修为。修为又在道上。

原文

      灵灵相引,概以通矣,孰人识乎。

释译

        这个就难了,因为讲了一个大道理。黄帝是说,元神与元神之间有共鸣性,有吸引性。“概以通矣”——它们是可以交流的。

        这是表面意思哦,深层意思,黄帝是在讲元神的力量来源。这宇宙苍穹,万物在道之内。元神无处不在,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无数个小的因子在流动。当你触动了一颗的思维,你就有智慧。元神就会给你提示、灵感,或是幻觉,或是智慧。这其实是种物理反应。 但如何捉到这类提示呢,看你要的是幻觉还是灵感?比如欲望重的人,天天看到鬼,实际上不是鬼,而是自己的心罢了。

原文

      越和之者,智之身也。

释译

        只有心中平和看待这些,智慧才会提高。当代科学已经证实,思想是种物质。如果是物质,你是可以撞上它的。所以,特异功能是可以存在的,也是科学的。那什么样的人可以提高智慧?元神兴旺,正气重的人。

原文

      否极而发,力而出矣,然则成矣。

释译

        这个就难理解了。你相信的是你看到的,还有无数你看不到的。如果要提到最高智慧,你就要到相反的地方去修炼,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能力克制自己。

        大家喝过苦茶不,喝完后再吃甜的,感觉如何。这是最高修持法。如果你想提到最高,你就要去相反的地方修行,回味甘甜。当然你也可能修到底,因为你可能会让邪气腐化。如果你足够清醒,恭喜,你进阶了。

原文

        二二相限,无终无始。极也。

释译

        正反对立是永远的,相互磨砺,才能达到最高点。玄门五课就是修持思考的一些简单方法,并不神奇。道家不乏装神弄鬼之辈,道家少的是真正把道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所以,易经成了算命,到现在,也不见天日。当然玄门,严格意义上也不属于道家。黄派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让归于方仙派了。

        很多人要学道,殊不知,你生活在这世上的每一天,何尝不是修行。何必要进深山老林啊,那是野人。不是神仙。这篇经讲的是玄女和黄帝的五课观。玄门五课,山医命相卜,说是五课,实际无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