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2020-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西颜小小

经过艰难晦涩迷雾一般的《战争与和平》第一部,阅读到第二部时开始爱不释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除了语言的魅力,还有一种人生意义自我反思的吸引。《战争与和平》写的太美了,单是景物风貌描写就让人沉醉,贵族舞会的奢华、场景对白的细腻、狩猎场的紧张刺激、莫斯科冬季雪景的曼妙,我渐渐探究到一丝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可贵之处,好像领会到一点托尔斯泰在这部书中想要追寻的思想。人生的意义。

书中每一个人物性格千差万别,但大家都在追寻着同样的事情,也为同样的问题困惑烦恼痛苦,那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性格选择不同。

安德烈王爵一出场是一位睿智、理性、冷静、客观目标明确的无神论者,总是能抽离在繁华的交际和混乱的战争之外看到事物的本质,但经过一次残酷战役受伤被俘后人生观崩塌,开始对他热衷的事业心生厌恶,又接连看着妻子分娩早逝而心灰意冷,失去了生存的方向,一度彷徨绝望,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不给他人造成伤害的活着,转为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人生观。

王爵的妹妹玛丽,生性善良温柔但逆来顺受,长相丑陋无人问津软弱的女人,长期生活在霸道父亲的高压封闭亲情下,她的人生意义选择将全部的爱奉献给基督、家人,虔诚的信奉上帝,向往离家出走游历世界到圣城朝拜基督而又为家庭所困。

彼尔,大富豪的私生子,从小受尽白眼与冷落后因为继承父亲全部家产成为万人追捧的宠儿,一度迷失在虚情假意的赞美与算计中毫无招架之力,被动的吃喝玩乐奢靡享受,被动的迎娶一位自己不爱的水性杨花的女人,遭遇背叛后痛苦挣扎寻求选择的救赎之路是加入共济会,将爱邻人爱死亡信基督奉为人生信条。

尼古拉,一位贵族家锦衣玉食成长起来的自信的少年,但喜欢单纯的不需要烦恼的人事物,他害怕处理家务纷乱,害怕回应真诚爱他的桑妮娅,所以他选择从军,选择简单粗暴的军队生活,可以不用费脑筋服从上级命令,完成作战任务的生活,从而逃避一切人生纠纷。

但托尔斯泰显然没有让大家那么轻松的找见人生意义,书中对彼尔的评价是愚蠢的迟钝的黄金般的心。他用最大的热情追求爱邻人的人生意义,实行解放农奴的政策却因性格懦弱被手下愚弄不自知,陷在帮助奴隶减负增收的幸福表象里。但同时彼尔发现他所信仰的共济会的真实生活远远背离了他理想中的模样,总结共济会里的会员分为四种:一种是研究共济会所信奉的基督教义,一种是纯碎注重共济会的各种形式,一种是重视共济会的人脉关系,而他属于第四种即寻求爱邻人爱死亡的宗旨意义。因为此,彼尔又开始困惑了。

安德烈王爵因为爱情,因为遇见了活力四射热情烂漫的16岁少女塔娜莎,从消极绝望的中暂时解脱了出来,开始又重拾明媚的、积极的、阳光的生活态度,结束归隐回归名利场推行军事改革,雄心勃勃开始实施他的远大抱负。爱情有时可以是拯救处于低谷的人儿的良药,但药效能维持多久呢?托尔斯泰可能并不想放过安德烈。

书中所描述的人物数百计,性格鲜明生动,即使只是出现一瞬的“叔叔”,也清晰展露出一位远离俗世睿智谦和保有真性情的乡绅形象,每个人的个性与命运又是如此契合,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托尔斯泰用一部《战争与和平》写尽人生百态。书写着性格决定命运的轮回。

    人生来便是在追寻生而为人的意义,有些人幸运的找到了,有些人在寻寻觅觅中迷失了,这也是人生的魅力,复杂多变,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答案。何为真理?就像书中所讲:人类头脑充满无穷无尽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真理在两个人眼中从来不是一样的。

    阅读还未完结,只因本书太长太丰富,怕感想逝去,遂中途记录下来,也许掩卷沉思时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认知,不知道托尔斯泰还藏着多少铺垫呢,也许惊喜或惊讶还在后面,但相对一个月只读完第一部,和一周内读完第二部相比,我已经很欢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