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彭小六私密群日更计划每天写1000字

写作之前,你为什么不先独立思考?

2017-03-16  本文已影响247人  a80dbb41d237
图片选自简书APP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改变人生命运的无非两样东西:一个是你读过的书,一个是你遇到的人。”我会觉得还应该有自己经历的事情。每一次经历都有可能成为一次重大的转变。当然,20几岁的我们,重要的是积累经验,而不是好高骛远。

早起跟着六哥一起阅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成朋友》这本书,其实之前就有读过,但从没深入到每章节拆解阅读。而这周重新阅读时,又获益良多。因为最近每天都在写作,所以往往把书上的内容都会联系到写作上。

比如今天学习话题是思考。那我会想,写作中应该怎样独立思考?

你会发现如果光写作不去思考,可能就会变成文字的奴隶;光思考不写作,可能头脑依然空空的状态。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停止独立思考。

写作中的独立思考,我的理解是阅读好的作品时,需要自己动脑重新品味一遍,对比一下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之间存在的差异。而不是害怕思考。常常我们把思考推给别人这种解脱手段称为“迷信权威”。

要知道,权威不一定正确;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权威可能并不存在。比如在写作中只按照老师要求的写,但仍旧写不好,就是因为养成了回避思考的模式,想不出该怎么去写,如何去写。而应该先关注为什么去写,怎么写,然后再去写。这样思考就会慢慢写出来。

写作的思维陷阱

人们思考时会常犯很多逻辑错误,其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脑子清楚”,就是指那个人的脑子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毫无必要的、不讲根据的、混淆视听的概念。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比如你为什么要写作?你的写作定位是什么?那怎么解决概念不清:试错,不断做尝试。

写作不要跟风,盲目模仿

李笑来老师说:很多成功者的经验不可以学习。一方面,可能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关键在于“成功者”自己可能也并不了解。而且,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别人身上也可能并不那么灵验。

本质上是因为,“道理”和“感悟”之间的有巨大差异。“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所以我们听成功者分享经验的时候要注意辨别幸存者偏差。六哥今天就说:我们只看到了别人说他付出了多少遇到多少困境才成为简书一哥,但还有很多未知的细节不会告诉你。你无法复制彭小六的成功方式;但是他的成长模式、他的迭代与提升,你却可以模仿。

就像写作,我们往往只看到鸡汤文点击阅读量高,就去写鸡汤文。而忽视了自己写作的初心。到底我们是为了阅读量来写作,还是说因为自己喜欢写作而写作呢?其实每个人的写作方面都有他所擅长的,可以找你擅长这块的大师去学习,看看他是如何写的,把他的精华提炼出来,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不就是自己的写作风格?

最后,作者提供一种锻炼思维的辅助工具:语言。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因为这些句式的运用而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巨大转变。例如,“……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个句式往往瞬间就能使一个人的脑子更加清楚。而另外一些句式,则要刻意回避。比如,“……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要是……就好了!”

当你习惯用这样的句式跟别人讨论,思考问题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开始了独立思考过程。同样写作也是。

自我坚持第38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