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互联网笔记大智慧

衣柜里的衣服去了哪里?

2015-10-02  本文已影响919人  4a50cd7f4a50

没有一个女人不把自己当女神的,所以每一个女神都曾经而且正在抱怨说:我今天出门没有衣服穿!所以只要愿意,女神们可能只会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服装店,一个是去服装店的路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对于自我认同的外化于形象的追求,但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个经济现象,一个非常重要且直观的经济现象:除了那些可以写成一部书的那些叫得出的女装品牌,还有在各项官方数据统计里都不被考虑和计量,却成堆出现在三线、四线城市以及各级村镇集市上的各种“潮流服饰”。不断自主更新和增长的消费群体滋养了一个涵盖原料制造、服装设计、成衣加工、品牌和包装设计、物流配送、批发零售等构成的产业链,创造了巨大规模的就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还创造了当地极富经济效率的支柱产业。那么,在我们不断“买、买、买”的时候,匹配服装数量的容器——衣柜,似乎并没有沾到什么风光,因为普遍的意识里我们都清楚,在那些“新”衣服获得我们或短或长的宠爱之前,“旧”的衣服及已经从衣柜里被清出去了,虽然它们也曾经被我们珍爱过,也为它沾染到一点油脂而深深地遗憾。在被决然或者遗憾地扫地出门之后,衣柜里的衣服去了哪里?

如果我回答,衣服被扔了,你会不会打我?

我们挑选出了衣服,花了多少时间来考虑它们的去处,还是只是将它们划到不被考虑的范围内,然后用最简单和没有负担的方式让它们离开我们的视线。最有可能安慰我们因为抛弃“老朋友”而产生的愧疚感、因为背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祖训而产生的罪恶感的应该是捐赠了,可是当你报着自我救赎的伟大宏愿在你即将告别的衣服里翻来翻去,寻来找去的时候,却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我们现在的衣服可能真的不太适合捐出去,因为我们的衣服失去了“作用于生产”的功能,而更多地用来装饰和宣扬态度、品味和个性。而且,更为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好像没有什么途径知道谁需要我们的衣服;而且我们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告知,“我们只接受现金的捐赠”。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似乎迫切地希望回到过去,生活在那个众多亲戚,众多兄弟姐妹的年代里,因为他们,特别是生活在偏远乡村的他们为我们提供过一个相当有效的排解烦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能额外获得某种“我以小康,富足先享”的精神补偿。可是,情况已经彻底变化了,首先我们没有了所谓的“穷亲戚”,其次物质的极大丰富和通讯技术创造的“平的”世界(淘宝),从根本上消解了这种赠送的可行性。

于是,我们的衣服就直接进入到了生活垃圾,分类或者并不。这些被作为生活垃圾回收的衣服经过多次的流转和聚集,被重新分类、处理后被二次利用,成为建筑材料、纺织原料、化工原料,或者作为二手服装再次销售,其中相当的一部分以各种名义从中国出口到亚非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所以说,其实衣服是被买掉了。

既然衣服可以被卖掉,我为什么不卖而是白白扔掉呢?我扔了,你捡了去,然后卖掉,不管卖多少钱,想着我都吃亏,你又怎么会知道我扔之前经历了多少辛苦的内心挣扎和良心的谴责,我越想越亏。忽然,我发现,为什么我不能把自己的衣服拿去卖?如果可以,我应该把它们卖给谁?或者去哪里卖,是谁在操持这生意?参与这生意的不是少数,收捡垃圾的拾荒者、各个社区的保洁工人、最基层的废品回收站、官方和非官方的垃圾处理场、专项规模回收衣服/纺织品的公司/个人、拥有场地、人力进行分拣和仓储的公司/个人等等,听到这里应该已经放弃了自己去卖的念头了,更别提掌握着产业链上核心环节——“规模输出”渠道的“国际生意人”们,是他们最终实现“变废为宝和价值输出”,我们小小个体在人家运作的规模经济面前不值一提。不过,幸好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就像最聒噪的摇滚乐队也会有温情的B-Side歌曲一样:我们的二手衣服也有不那么”惨烈“的归属——P2P的二手服装交易。

我首先想到了万能的淘宝!作为全球最大的C2C的免费电子商务平台,天然地应该承接可能存在的所有生意,特别是基于C端用户之间的。但是用“二手”作为关键词进行一次简单的搜索之后发现,搜索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二手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我绝不相信人们生活中产出的二手电子产品会比二手服装还多,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淘宝作为平台并没有给二手服装的交易带来足够的交易量,更不希望二手商品交易对正常的商铺交易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负面影响。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有了专门的“淘宝二手”,也就是现在的【咸鱼】。不论【咸鱼】作为平台撮合了多少交易,创造了多少利润,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以“阿里巴巴”战略的高度认可了“二手商品”交易需求和商业服务价值的存在。即使已经诞生了差不多3年,而且经过了多次版本更迭,虽然交易的商品还是“二手”,但其以“社区”为单位,向O2O靠拢的交易引导和撮合方式的平台模式实际上对“二手交易”本身并没有输出多少可参考价值,只是反映行业热点和资本喜好。那么,有没有谁在“二手交易”中运筹帷幄,特别是在“二手服装”这个细分领域创造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私货】以所有闲置作为标的物的交易平台,以通讯录及基于通讯录的二度人脉创建交易撮合范围,并以用户通讯录承载的社会关系作为交易安全的基础,并通过引入支付的交易和信用体系作为用户行为的约束。

【贰货】同样不限制交易商品的品类,但更关注在校大学生作为核心用户的细分领域。通过引入学校的教务系统来实现用户身份的认证,以此为交易双方的信任背书,同时也创建“围栏”,减少业务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噪声”。

【猎趣】同样不限制品类的二手商品交易平台。

这些在资本圈和互联网圈都似乎讲得清晰的故事里,无疑例外的选择了“全品类”作为商品标的,即使在用户层面进行了筛选和细分领域切入,但对于商品的品类都无一例外地被选择性“无视”,并没有针对各应用中“服装”在全品类中的数据表现,但基于常识的认知,作为人人都需要穿衣,人人都产生二手服装,人人都希望将闲置转化成价值的需求相结合产生的需求价值应该是超越其他品类才对。而被誉为全球移动互联网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资本运作能力的中国,竟然没有人在这个细分领域有关注和实践。似乎,这并不是看起来这么回事。那么,在天朝之外呢?

【Tradesy】成立于2012年的纯服装品类的二手交易平台,通过为卖家提供指导定价、负责物流和支持退货的方式,获得了用户和资本市场的认可。为卖家提供智能化的指导定价方案从源头上解决了卖家发布服装时的困扰,也从另一个侧面保证交易的供需匹配和完成;提供统一的物流服务一方面解放了卖家独立去对接物流产生的逆向情感顾虑,更为重要的方面通过标准化物流能够提供更为透明化的服务、伴生式的自宣传,同时也为将来拓展也为线条实现品牌化提前铺垫市场;

【Twice】同样成立于2012年的服装二手交易平台,与Tradesy不同,Twice并不是单纯以中间平台的方式存在,而是通过批量收购的方式从“售出者”低价获得衣服然后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销售。比起Tradesy的融资,Twice选择了被Ebay直接收购,其“收购-销售”的模式比起Tradesy似乎更容易控制商品质量和交易流程,但实际上也付出了仓储和现金流的压力;

【Poshmark】相互约好了,或者只是巧合,或者是宿命,Poshmark也是成立在2012年,以社交+“买手”的方式来撮合二手服装的交易,卖家除了可以上传自己需要交易的服装,还可以通过平台打造自己的穿衣风格,组织“虚拟”聚会,以此形成线上的基于服装风格和生活方式的社交圈子,并以此来实现业务的闭环;按照多次融资过程中披露的数据,Poshmark的年销售额超过2亿美金;

国人向来以学习能力著称,任何可以借鉴的商业模式都会很快被通过各种方式被引入,会根据国内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和业务实现的现实环境而进行适度的改造,然后披上中国版“XX”而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但唯一以二手服装细分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被报道过的只有“美回”,可见并不是很多人愿意凑这个热闹(打个伏笔,为什么呢?)。美回主打“环保和慈善”的标签,而且使用“闲置”来替代“二手”的描述,模式上与Tradesy较为相似(与美回联系确认是否你的闲置可被接收进而转售,如果可以,美回会帮你预约快递将服装配送至美回进行处理后上架销售),并试图通过交易来向漫社交的方式来发展,籍此形成良性的循环。创始人对“美回”的发展期待颇高,希望能够“自上而下”的以一种上层生活向下层怜悯的上帝视角来解决“闲置服装交易”的刚需。不过,最后的结果证明美回似乎过度认知了这个“刚需”被需要的程度,在APPs还没有完成开发的时候,已经暂停了“闲置服装”交易业务的扩展,虽然微信公众帐号还在运营,不过也止步在微商的状态。

美回的“失败”从另一个角度也回答了为什么国内这么热的互联网创业环境,在看了境外这么红火的榜样之后,依旧不温不火的原因。交易对接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性:不乏卖家社,买家寥寥。卖家似乎不太担心衣服再次被消费之后的心理问题,买家考虑的却比较多。已经离职转场的原美回的产品经理说,截至美回停止闲置服装交易的时候,“库存”里还有几百件未匹配出售的衣服。按照美回的创始人在接受虎嗅专访时候所说,美回对市场的信心来自于前期市场调查的极好的数据表现——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收“安全卫生”的二手服装。从最后的结果看来,受访者并没有说到做到,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叫“知难行易”,互联网产品圈子里有句话叫“别相信用户”。

用户完全没有必要欺骗“美回”,只不过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有“情怀”,更为重要的是:

1、对于一个已经形成消费习惯和目标层次的个体来说:一手的价格根本不高,特别因为淘宝作为完美“战略储备”的存在,通过性价比解决了服装消费中的高频但重复利用率低的问题,服装更新再快,购买别人的“二手(虽然被称为闲置)”还是停留在极低的需求频率上;

2、虽然通过“二手平台”交易的服装的两大来源,一是淘宝等网购,造成很多不怎么适合的衣服:款式不适合,或者没有办法搭配,根本没穿,摆着占地方,还落灰;二是服装早就超越了基本需求,买衣服只是跟潮流在走,基本上衣服不会穿几次,过季就换了。但是,二手两个字的意义和情感价值,还是超过国内的大多数消费者的接受范围,虽然自己也愿意把闲置的衣服拿出去买,但也不愿意相信别人的想法好自己一样;

3、大部分的主力消费国人正在经历一个从听来的【物质匮乏】到亲眼见到【物质平衡】到感受着的【物质丰富】的消费文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造就了某种”膨胀感“,使得消费行为或多或少存在着扭曲:迫切的消费和过渡的消费;这固然看似为二手服装交易提供了足够的待售商品,但却从根本上扼杀了消费可能;

4、与西方相比,国人消费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被广告“消费的程度上。对于文化、设计、符号、自我认知等等消费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得到普及,因此在西方普遍存在的跳蚤市场和二手服装市场,以及”古着“服饰商店,在国内基本上都无法觅得踪迹。哪怕是看起来火热的奢侈品文化,也不过是因为它贵,贵,贵,才被”暴发户“们抢拉抢去。

说到底,衣柜里的衣服好像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归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