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是余华先生于1993年发表的一个作品,主要描写了福贵坎坷磨难的一生,福贵经历了一个个猝不及防的灾难,目睹了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到最后唯有一头老牛与自己相伴。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土地包产到户等历史大事件和社会大运动,展现了他生命的艰难和韧性,“活着”或许是一种艰难,但又是生命本身必须经历的生活状态,作者把这样的一个人物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展开,从侧面上也正好反映出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全貌。
《活着》整本书只有十二三万字,作者余华用简单的笔墨,朴素的文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宽厚坚忍的英雄福贵。
福贵曾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赌棍,败光了家产后,父亲气极而死,他终于明白过来。福贵由原来的“恶贯满盈”变得温情满怀。在那饿殍满地的灾年里,仅剩的一点米,福贵也愿意分出一把给村长。县长老婆生产大出血,儿子有庆献血致死,福贵悲愤之极,县长正是当年被抓壮丁时相识的春生时,只说了一句: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
余华妙在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书写,就如福贵老人坐在读者的眼前,娓娓述说他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而余华又妙于,通过午后阳光下的树荫的移动,来把福贵的一生分成了五个阶段来讲述,树荫在慢慢移动,情节在步步推进。在每一个大背景时期,福贵都要经历一场浩劫。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献血过量而死,女儿凤霞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妻子患软骨病而死,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外孙吃豆子撑死。仿佛人世间的苦痛全都给了福贵,活得如此的艰难。
余华的笔调冰冷,悲情之处所用文字并不多,仅点到为止,但那无声的寒凉直逼心底,让人潸然泪下。
如描写了“那些被当垃圾一样倒入坑道的伤员,呜咽声低得像蚊虫在叫,轻轻地在我的脸上飞来飞去,不象在呻吟,倒像是在唱小调,听得眼泪都流了”……读这些文字让人觉得连呼吸都困难,压抑得快窒息。
“为了让有庆读书,福贵把凤霞送人,凤霞跑回来后,福贵说,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家珍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这种低声述说,笑中带泪的画面更是让人伤悲满怀,这就是余华的成功之处。
“从前,徐家老祖宗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变鹅,鹅养大变羊,羊养大变牛。”这是福贵他爹对福贵所说的话,后来,福贵对儿子有庆也说,到最后又对外孙苦根说。小说很巧妙地运用徐老爷的家训来贯穿全书,暗示了福贵在这一生的灾难岁月里,仍然心怀希望地活着。
活着或许是一种快活或受罪,但活着本身就是人生必须经历生命轮回,这也许是余华的生命观。正如余华在扉页中所写:“《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