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字君郎”,《三国志·刘二牧传》,前五个字就有大学问
“刘焉字君郎”,这是《三国志·刘二牧传》的前五个字,简单的五个字却有大学问。
现在人把名、字连称,可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而且各自代表不同的含义。
简单的来说,名是父母给的,寄托着父母美好的期望。晋代以前,纯粹的传统文化流行单字,基本上都是选一个比较好的字眼。
这在三国之时可谓通例,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都是美好寓意的字眼。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孙权的名字,暴露出了其父母远大的政治理想。
操是掌握、驾驭的意思,而权则是一种量器,引申为权力、权衡等义,两人果然都获得了无上的权力,可谓是一语成谶,可见一个好的名有多么重要。
成年之后,要为自己取一个字,因为字是自己取的,所以代表着自己的意趣和志向。
但是古人的字,往往要和父母给的名有一定联系,一般来说取字有三种情况:对名进行解释,对名进行引申,对名进行呼应。
因为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志向,往往会有龃龉之处。
如果认同父母的期望,就选一个和名类似的字词作为呼应,比如刘璋字季玉、张辽字文远、荀彧字文若。
如果志向和父母期望相近,就选一个字词作为对名的解释,比如赵云字子龙、关羽字云长、黄忠字汉升。
如果志向和父母期望不同,就需要玩一点文字游戏,从而让两者产生一定的关联,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就需要费一番脑筋。
比如刘备字玄德,备有准备、完备的意思,本身只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而“玄德”二字出自《尚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明显有攫取天下的意味。
老子《道德经》有对这两个字的解释:“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所以,“玄德”二字指的是“潜蓄而不着于外的德性”,这与《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的刘备性格是相符的。
“(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
可“玄德”和“备”显然不是一个意思,我们只好牵强的解释为:有德行不外露,时时刻刻的准备着。
清朝文字学家桂馥在《札朴》一书中,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备”是一种五彩的绸缎,《周礼·考工记》 说:“画绘之事,五采备谓之绣 ”,又说“画绘之事,杂五色 ”。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到黑色才算是齐备,而黑色又称玄色,所以刘备又叫刘玄德。
为了取这个字,可真是费尽了心思,没办法,父母给的名怎么能违背。
所以,古人为自己取字,本身就是对传统孝道的体现。又因为字代表了自己的意趣和志向,所以古人对取字往往十分重视,少不了引经据典、搜肠刮肚。
由此我们也能得出另外一个推论,字是读书人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没有取字的能力,更没有取字的必要。
那么,“刘焉字君郎”是哪一种情况呢?
很显然,“焉”和“君郎”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不可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说,“君郎”是对“焉”的引申解释,这又得要费一番心思。
说实话,我乍一看到这句话是懵的,“焉”我们常用作语气助词,好像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刘爸爸怎么会给他取这样一个名呢?
查阅资料得知,“焉”字的甲骨文、金文,就像是一只漂亮的大鸟,估计可能是像凤凰一类的瑞鸟,所以这个名可能也是取它美好的寓意。
可问题在于,就算是这么解释,也没法和“君郎”这个字联系起来。“君郎”不是郎君,跟漂亮扯不上关系,它的字面意思是“为君作郎”,应该指得是在仕途上的志向。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好像根本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过疑问。
但是《诗经》之中,对于“焉”字的用法,给了我一些提示。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诗经·唐风·采苓》:“人之为言, 胡得焉?”
《诗经·唐风·杕杜》:“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上面引用的三处,“焉”字都当作警惕、谨慎讲,可见“焉”在古代有谨慎、警惕的意思。
这样一来,和“君郎”这个字似乎就能联系起来了,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为官之道,伺候皇帝,要小心谨慎,时刻的保持警惕。
不知道这是不是“刘焉字君郎”的正解,但从刘焉的个人经历来看,这似乎比较符合他的为官之道。
汉灵帝之时,四方兵寇,朝政日衰,刘焉时任太常,察觉到了京城将有巨变。所以他以上书恢复州牧制度为由,私下谋求到交趾避祸,后因为听广汉董扶之言,才选择做了益州牧。
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当时,可谓是智者中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