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上诸葛亮?太小瞧诸葛亮了吧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话应该是“三个丑裨将,顶个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低一级的将军的称号,也就是“副将”,通常由校尉或者都尉升迁而至,他们有权参与军中帐议,是在军事行动中辅佐统帅的幕僚,三国时期的军队里都设置有这个职位。所以,这句俗语的真正意思是即使是三个长得很丑的裨将军,他们的智慧合起来也可以顶的上诸葛亮的智慧,在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传说一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周瑜造十万支箭用于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计。话说当日诸葛孔明算准时机,便命随从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两边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盖。其随从完成后,回报军师,同时提出这样布置有可能会让曹军看出破绽。三人心有一计,但只不说,明日安排好领军师看。只见每艘小船的船头都立着两三个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后来曹军果然中计。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
传说二
话说有一天, 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能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扇子。
话说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三个臭皮匠怎么能顶上诸葛亮传说三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小学语文课本一篇名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文章中写到诸葛亮带兵过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 竹筏和船只很难过去,打头阵的船只都被水冲走触礁沉没,诸葛亮一筹莫展,也想不出好办法。入夜来了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献策。告诉诸葛亮买牛,然后把牛从肚皮下整张剥下来,封好切口后让士兵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的筏子不怕撞,,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并顺利过江。之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广为流传。
许慎《说文解字》字形探源
《说文解字》【卷八】【衣部】“裨,接益也。从衣卑聲。府移切。”
按照许慎的说法,“裨”,原意是“接益”,也就是弥补,补助,增添好处,这时读bì。
但是《说文解字》注曰:“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按本谓衣也。引伸为凡埤益之称。从衣。卑声。府移切。”
而且从字形来看,“裨”字只有篆书,没有甲骨文,从构字法来看,是形声字。从衣,卑声,所以“裨”还可以指是古代祭祀时诸侯大夫等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这时应该读pí。
所以,“裨”有两个意思,分别对应一种读音。
吴大澄篆书古代汉语释义
裨
(1) bì 增添,弥补,补助
裨正:裨补匡正
裨益:补益,益处。
裨辅先君、裨诸侯之阙。——《国语·晋语》。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2) pí
①古代祭祀时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
裨冕以朝。——《礼记·玉藻》
裨衣:古代帝王所穿的次等礼服;又诸侯的礼服也叫裨衣
裨冕: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对而言。
②动词, 副佐
豫州授以裨师。——《文选·为袁绍檄》
裨师:一部分军队。即偏师。
裨附:裨辅。辅佐。
裨赞:辅助。
裨属:佐属。
裨将军:副将军;专任一方的将领
③引申为小 。
于是有裨海王不之。——《史记·孟荀传》
得右贤裨王十余人。——《汉书·卫青传》
裨王:汉时称匈奴的小王。
裨海:小海。
裨贩:小贩。
这就是“裨”的含义啦,所以皮匠者,裨将也。人家可是堂堂副将军啊!并不是杀牛剥皮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