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主读史――狄山之死

2020-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故垒曦阳

汉武帝继位以来,一改汉初对匈奴和亲的政策,发起了一系列对匈战役,经过两次河西之战之后,据守在河西走廊中的浑邪王率众投降汉朝。

匈奴单于感到了汉军的强大压力,有意再与汉朝和亲。

汉武帝在朝会上让群臣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大臣主张和亲,有的主张继续对匈奴打击。主张和亲的大臣中有位博士叫狄山,他提出说:“……自从陛下讨伐匈奴以来,国家已经空虚,边大贫困,不如和亲。”

主战派中的有名的酷吏张汤指责狄山,说他是“腐儒”。狄山则反唇相讥,说张汤“诈忠”,并且在办理淮南王江都王的案子时过于苛刻,离间骨肉亲情,使藩臣惶惶不安。

最后汉武帝自己亲自上阵来责难狄山,问他:“如果让你治理一个郡你能胜任吗?”狄山说:“不能。”汉武帝接着问:“如果让你治理一个县你能胜任吗?”狄山说:“不能。”汉武帝又问:“如果给你一个烽燧你能治理吗?”

狄山这会明白过来了,汉武帝这是故意把他往死路上逼,如果他再回答不能,汉武帝立马就会处理他,掉到张汤这帮酷吏手里,肯定没活路,于是回答:“可以。”

于是汉武帝便把他派到一个边境的烽燧去,过了一个月,匈奴人袭击了烽燧,杀死狄山割下他的脑袋而去。

看过很多解说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提到狄山博士时都以嘲讽挖苦的语气来描写他,然而狄山真的有什么错吗?作为后来人嘲笑他真的合适吗?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战还是和,需要审时度势综合各方面情况来决定,并不是主“和”就一定是“投降”。就像汉初,经过秦末战争战马奇缺物资匮乏,只好休养生息,以和亲换和平。甚至有刘邦死后,单于写信给吕雉想要联姻这样的事。然而汉朝隐忍之下不忘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打下雄厚的物质和人力基础,汉武帝才有了讨伐匈奴的资本。

就算汉武帝不与匈奴和亲,却又为了笼络乌孙国也照样把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送给乌孙国的老头子?匈奴是胡人难道乌孙就不是胡人了?藩王罪臣的女儿就不是汉家的女儿吗?公主们在乌孙国的日子就好过吗?

打仗打的是钱,是粮食。汉武帝即位以来,经过几场战役之后汉朝这边困境已经出现,不仅吕后文景时期的积累消耗殆尽,并且已经入不敷出。

狄山正是看到这样的景象,才主张和亲。有人说狄山这类人目光短浅,没有汉武帝雄才大略,这个当然是事实。

然而汉武帝的儿子是不用去与匈奴厮杀的,主战派张汤的儿子也没有去马革裹尸。去与匈奴拼命的大都是平民百姓家的儿郎,也许可以凭借战功出人头地,然而大多数侥幸能活下来回到家乡的也许看到的只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进了家门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狄山未必不知道汉武帝是坚决主战的,而他首当其冲站在武帝对立面,逆他的龙鳞是因为活够了吗?顺着皇帝的意思大家都平安无事,还能得个主战的好名声,还不用去战场拼命。谁又来为那些流离失所易子而食的百姓说句话?

“苟且治安陵,岂在多杀伤。”这句话也许说的片面,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这个“度”,因狄山和汉武帝目光还有角度的不同而大不相同。狄山看到的是几场战役下来,人民已经不堪重负,民不聊生,继续打下去恐外敌未灭内乱先起。而汉武帝想的是拼上全国财力和损失多少人口也要把匈奴打废一劳永逸。

汉武帝并不像他的爷爷和父亲那样体恤民情勤俭节约,汉文帝要盖座凉台,后来算算,知道造价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文帝觉得太浪费,最后也就罢了。而汉武帝年轻时经常与他的期门军打着他姐夫平阳侯的旗号,跑到老百姓的良田里纵马打猎,踩坏粮食庄稼。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四世祖,不知人间疾苦,说到底他才不在意几个百姓的死活。

狄山被汉武帝发配到边境去守一个烽燧,这摆明了汉武帝想要借刀杀人,用来证明狄山是个废物,并且可以杀鸡儆猴来震慑那些主和的大臣。这种情况下即便狄山有守城的能力也难免一死,皇帝想让他死谁敢跟他配合工作?古人早就有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更何况即便是有能力守城的太守都尉,武帝时期被匈奴杀死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而狄山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明知去看守烽燧必死无疑,却宁愿去边境与匈奴作战,死于敌人刀下也不愿死于无耻的刀笔吏之手,不曾临阵脱逃,也算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何其壮哉!

这又岂是几个只会瞎嚷嚷的键盘侠可以嘲笑挖苦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