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买买买,你怎么选择?看专家怎么说

2021-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格子退休了

今天初四,送走了雾霾,迎来了明媚,商铺们陆续开业,外出的人们也增多了,享受着阳光,迎着小寒风,透着过年的笑容和轻松,买买买的行为也多了起来。

看着家里年前买的一堆堆食品,有些已经打了蔫,有些发了小芽,有些还安静地待在冰箱。

哎,这就是乱买的教训吧。

想起《吾心可鉴》里的一句话:人是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优化。

年前我的各种采购,不就是想买个便宜吗?

今天读书,才知道和我同样心理的人还不少,而且这种情况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是十分正常的。

比如,书有有两个小问题:

你想要买个彩票,会选择哪个?

A、有20%的机会赚4万元

B、有80%的机会赚3千元

你要定制一个旅游,会选择哪一个?

A、有5%的机会,赢得7天的江南三地游(上海、杭州、南京)

B、有10%的机会赢得2天的上海游玩

这两个问题,肯定没有固定的答案,它做为一种“存在即合理”的现象,早已经被专家们拿来做了研究。

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大多数会选择A,因为A带来的效益高,因为“人是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优化”。

心理学家却不以为然,认为很多人会选择B,因为这是一个肯定的概率,可能性更大些。

实际的调研结果也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更多的人不追求最化化的效益,而是去追求最肯定的效果呢?

经济学家认为,人在选择时,一定是以逻辑的方式来行进判断。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会选择能带来肯定效应的方案,即使这个方案不是最理想的;人们会逃避看似危险的方案,哪怕这个方案相对较好。

这也是很多人选择B的心理根源。

这就是说,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完全遵循逻辑关系的,人做为一个复杂的个体,有多种多样的想法非常正常,或规避风险,或坚持初心,或性格驱动,并非所有的人、所有时间都会追求经济最优化。

比如我年前的买买买、拼多多的团购、第一个问题选择的A,就成为了经济学家的理论依据;

第二个问题我选择了B,又成为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这真是术业有专攻,我们平时看似随意的言行,没想到都有专业人士在做着分析和研究。

看来万事都有规律可循,就看用不用心了,平时多读一点书,多懂一些道理,看问题的角度会多一些扩展,视野也会开阔一些。

谢谢阅读!春节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