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简友广场

第227篇 告子

2019-06-15  本文已影响33人  简东骑行

【读史日历】(第227篇 告子)

告子,中国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以道为本兼容儒道。人性之辩:告子与孟子的遭遇战。由于告子与孟子的思想根本对立,反对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千古名言:"食色,性也"。

历史而言,内外之争后来还转变成公私之争。内外之争主要涉及告孟墨,公私之争主要涉及儒释道。在内外之争中,告子(道家)由于自然性立场,只爱自己的弟弟而受到儒学(孟子)批判;

在公私之争中,道家由于坚持自然原则仍然被批评。与之不尽同,墨家由于兼爱被孟子批判,但在公私之争中,韩愈却要求儒墨互用,可见此时就默认了墨家也是公。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墨家会被孟子批评,似乎是反面;但在公私之争时,墨家由于是公,已成为正面的了。由此,反观公私之争对于全面理解内外之争是很有帮助的。可见,墨家的兼爱虽然还停留在理论抽象层面,但对于孟子自然与社会交织的立场的确有其超越性。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也。"但可惜的是由于儒家的历代非毁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导致杨墨著作大多亡轶。

杨朱 、告子弃道德判断而直视人之生性 ,遂形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故其所言之性 ,实乃生命意义,而非道德意义 ,因而其立说基点 ,尽在生命肉体之满足 ,无涉道德评判 。

第227篇 告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