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听懂孩子无声的求助
有人问星云大师,孩子教育不好怎么办?
星云大师反问到:“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稿?”
这话说得十分在理,在朝夕相处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学个八九不离十。父母日常不苟言笑,孩子也会像个严肃的小大人,父母天天组团吃鸡打游戏,想要孩子在旁边心无旁骛的读书也难啊。
但是你知道吗,不仅孩子的言行受父母影响,孩子的一些生理问题也和父母的行为息息相关。比如有的孩子便秘、尿床、呕吐甚至呼吸暂停,都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系。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儿童心理学著作《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里,就有大量这样的案例。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他擅长让孩子用画画、游戏的方式表达自己,通过对孩子的图画和行为进行解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帮助孩子摆脱困扰,治愈病症。布拉夫曼博士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方面有长达五十年的经验,出版了多部关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并发表相关的研究文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和其他心理学著作不同,《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没有从心理学、行为学等等领域提出很多高大上的概念和指导,而是列举了24个案例,通过真实的治疗过程告诉我们,怎样破解孩子心灵的密码,听懂他们无声的呐喊。
孩子的困扰
就像大人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随着不断成长,他会对越来越多的事物产生疑问,如果没能向父母及时发问,或者在父母这里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孩子可能会根据自己有限的认知进行解读。这种解读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困惑和恐惧,于是孩子内心开始产生焦虑。
布拉夫曼指出,孩子身体的症状是其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无法克服自己的焦虑,就通过身体症状发出求救信号。
★对自己身体的焦虑。比如,有的孩子不理解粪便是从哪里来的,对排便产生了恐惧心理;有的孩子偶尔会尿床,就认为自己泌尿系统有缺陷;有的孩子见过中风患者斜视,就将自己的斜视和中风死亡联系起来。
★对人际关系的焦虑。比如,经历了身边亲人的死亡,害怕母亲或者自己也会突然死去;经历了父母离异,害怕自己被抛弃;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渴望得到抚慰。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察觉孩子的疑问和焦虑,孩子就只能通过身体向父母传达内心的痛苦,例如便秘、尿床、半夜惊叫等。
父母的问题
★父母过度保护。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症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关心,孩子会认为自己病的很重,加剧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比如孩子偶然的一次大小便失禁,被母亲过度解读成病症的前兆,这种焦虑的情绪很容易就传染给孩子,孩子即便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也会在情绪的作用下表现出病症。
★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人到中年,做父母的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山大,虽然尽力给孩子吃好穿好,却忽视了孩子对高质量陪伴的需求。要知道陪着≠陪伴,当孩子遇到心结,渴望理解和沟通时,父母却看着手机说:“我忙着呢,自己玩去吧。”这样不仅没能及时缓解孩子的焦虑,还会给孩子带来失望、伤心等不良情绪。
父母正确的做法
★先了解孩子的感受,再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和病症来自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大人正确的把孩子的“心事”说出来,孩子就如释重负,像魔法被解除了一样不药而愈。
★在情感上给孩子充分的支持和爱。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要父母无条件的爱,这份爱不因为孩子的不完美有丝毫减少,这份爱是孩子战胜焦虑和病症的力量源泉。有时只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到位了,孩子的症状自然而然的会减轻。
★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比如针对便秘的孩子,每天定时陪他去上厕所,培养按时排便的习惯。此时父母得目标一致,要求清晰明了,同时表现出信心,让孩子相信按照父母的做法,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独特的,需要父母用很多很多的爱浇灌才能茁壮成长。《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提醒我们要常常蹲下身来,看到孩子敏感的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心事,理解他们的焦虑,不安与痛苦,也许孩子的“小毛病”就会消失,父母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和正能量。
好书共读,欢迎关注公众号:丹顶鹤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