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变态狂》-先天性心理变态与后天性心理变态的区别
毋庸置疑,对于文科生的我,科普价值极高。
詹姆斯法隆以回忆录的叙述形式,从研究认知到直面问题再到研究总结,用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自己成为心理变态的历程,深入浅出,既道出了自身经历的独特性,又阐述了人性的共通性。最后顺带替自己解了个围---我其实写的是我的老母自传:如何正常的养育一个心理变态。
书中总结的三条腿支撑理论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是心理变态的关键:
1、额框部皮质以及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低下;
2、基因出现多出高危突变;
3、童年早期经受过精神、身体或性虐待。
前两点都是生理上的,唯有第三点是后天的。前两点确定下来需要借助医疗仪器,且确诊后具有非可逆性,这是很操蛋的,一套测试下来,你有75%的几率成为先天性心理变态,而只有25%会后天形成。
但事实是怎样呢,作者延伸了这个论点,并通过论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心理变态不是贬义词,心理变态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也让我想到孟子的性善论。既然孟子相信每个人生性善良,但作者却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人类在额框部皮质以及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低下时,会存在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等行为,甚至会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这似乎有些说不通。
作者在研究认知的过程中不幸发现了自己的正子脑影像与变态杀手的正子脑影像差不多,他不仅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反而直面了这个问题。最后发现自己不仅存在第一个选项问题,基因里还有高危突变的战士基因,作者越发的好奇,最后从科学的角度回到了生活中去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么生活中给了他什么答案,让他向全世界揭示了自己是个心理变态呢?
是因为爱,不仅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息息相关的陪伴,更是妻子宽宏伟大的包容,容忍了他的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世界,以至于自己不会做到黑帮老大的位置上。
詹姆斯法隆没有经历精神、身体上的虐待或是性虐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包围了自己,先是来自家人,而后来自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家人没有过多的去约束他,相反在观察他的一些细微举动后,有意识的鼓励并引导他走向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大了,他凭一张巧舌如簧的嘴给周围的同学、朋友、甚至警察带来欢笑,从而让自己沉浸在“爱”的氛围之中。即使是在长大后,他承认这种爱具有交易性,但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至少是发自内心自己,真正喜欢的。
那么,又回到了那套测试论点上,第三条,先天性的心理变态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是本质上的变态,只有在成长过程中,被他人强迫才会形成真正的变态。也就是说,在童年时期,被人强迫灌输了他人的意志、或强迫行为是直接导致心理变态的原因。
这一点,结合了科学的研究与生活的实例,就像我们古人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证明这一点,有太多的生活实例,随便调查一个变态级杀人狂的童年经历,足以证明。而我想表达的是,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且是决定作者测试论点的核心观点,无论你是否患有前面两项测试点。
作者的人生是幸运的,不仅拥有家族残忍自残的历史基因,而且额框部皮质以及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低下,按照理论来说,不折不扣的一个变态根子,可他在爱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没有报复过社会,也没有手刃妻女。所以,他在书末尾写到,这是为他母亲写的自传,承认自己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同时,用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方式回报母亲的爱。(作者的脑功能注定自己缺乏同理心,他不仅选择用交易的形式结交朋友,更用任性的行为去面对朋友,可朋友们依然爱他,或者说热爱他所创造的财富)
根据这套理论,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爱可以化解理论上的心理变态,那溺爱能够做到吗?
回到那句古话之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国现在大部分儿童基本上都由爷爷奶奶们带大,而青年夫妻正直当打之年,拼命奋斗,希望能早日财务自由,肯定是没时间照顾子女的,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带娃不如打局王者荣耀来的更痛快。所以,在爷爷奶奶的养育之中,溺爱这个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爷爷奶奶年轻时候吃的苦不愿发生在子子孙孙当中。
在这个设定条件下,溺爱是否会完全化解先天性心理变态,就像作者一般,不说造福社会,至少不去报复社会呢。我想答案不尽其然,溺爱也是一种意志行为的强加,施爱方不顾受爱方的感受,选择他们所认为最好的东西去给予,不考虑接受方的感受。这便会产生边际效应,不至于变态到杀人,但是轻微变态到乐于索取,这是十分危险的。
溺爱之中成长起来,会让被给予对象进行模糊定义,习惯接受便会成为习惯索取,当爱的接受方不满足于给予方的索取,便会自然而然的在他人身上寻求“爱”,简单来说,便是当今的拿来主义形成的一种方式。这种模糊定义甚至会影响到让人无法清晰认识、定义自己。在溺爱现象之中其实还有一种形成方式,就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这一时代特色,也映射了许许多多父母在养育方面的不知所措和独生子女成长之中所必经的彷徨,这个彷徨是因环境巨变,对于真正所处当下环境与溺爱之中所产生的成长环境巨大认知差所产生,心理素质好的抗得过来,心理素质差的会偏执固己,不愿走出自己的世界,怨天尤人,简单来说,便是“巨婴”这一名词现象的形成之一,这是否算是心理变态?
溺爱之下,你对陌生环境缺乏认知,习惯“自我”环境,面对问题总是逃避,这算不算心理变态?
所以,詹姆斯法隆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经历,不仅是从科学更是从生活角度,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这本书,我倾向于推荐给爸爸妈妈们看,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你会发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