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教学
1、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背诵文章单词,变换开始的位置。
2、七+_二法则
记忆的过程当中,把长的内容切成合适的短时记忆分量来背诵。
3、专家记忆优势
只有获得了该领域大量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处理问题时随时调用,才能过目不忘。
积累的方法:一是戒骄戒躁。二是绘制地图。三是反复应用。(阅读,也叫做输入,要通过写作即输出不断的反复应用,才能够记得更牢。)
4、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曾经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学生而言我们给他们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活动等第一次都要做好准备)
近因效应是指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批评中的近因效应,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揉是他忘记前面一巴掌止痛。(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可能要换为大棒,加萝卜可能起到的教育效果更佳。)
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5、遗忘曲线。
比较正规的是,一个小时后,一天后,一个星期后,三个星期后或者一个月后。(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规律)
6、超限效应
一而再再
而三的唠叨个不停,仿佛要把人的耳朵灌满,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称为是超限效应。
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握个度,过度了就是超限效应,所以我们经常讲,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7、归因偏差现象
当成功的时候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失败的时候去寻找外部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警惕归因偏差,一种情况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第二种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优秀生教师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归因偏差的现象,人经常在自己犯错的时候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推脱,而在更多的理由就在于外部寻找的更多)
8、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就是平时小考考得好,一到大考就考不好。
9、头脑风暴效应
头脑风暴一般不适用于,这张桌子是什么形状之类的认知类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之类的记忆性问题,他是不是一个好学生之类的评价性问题,感冒的症状是什么之类的解释性问题,而比较适用于开放性的问题。
在玩头脑风暴的过程当中有几个注意事项,第一个是不许评价,要到头脑风暴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第二是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第三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第四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与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