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恩情

2020-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醉云坊

很多年以前,听老师讲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不同时,有一个例子,在一条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事故的一方是中国人,另一方是个西方国家的人。中国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打电话给自己认识的警察,想让他帮忙摆平;而西方人第一件事是给自己的律师打电话,因为律师是专业的,可以更好的帮他处理事故。
由此,老师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家骨子里更愿意相信人而不是法,所以在中国推行法制化很难行得通。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础是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黑格尔也说过:“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是纯粹建筑在孝敬这一道德的基础之上,国家最为本质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孝的前提则是恩,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是历史形成的,是原始社会部落内部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巩固部落团结,凝聚力量,更好的面对外部风险。
人情的基础也是恩,知恩图报,也是社会在道德层面对人的期许。法律建立在契约之上,也有要求别人按契约进行回报的期许。不同之处在于,缔结契约的双方的付出和回报是对等的,是可以等价交换的,就像股票一样,你可以按一定的价格出售或买进。
而恩情却不是如此,付出和期许的回报很难做到等价,甚至是相对的等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恩情从来不是可以等价交换的。
这种不对等的期许,有时甚至会超过法律的界限,就像出了交通事故给自己认识的警察打电话,他在打电话时就有渴望警察帮他做些超出法律规定的事情,否则他完全可以请律师帮他处理事故。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在中国推行法制化的确很有难度,但也并非行不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等价交换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接受。前年,有个亲戚出了一起交通事故,他骑着没有车牌的摩托车和一个小轿车发生了碰撞,虽然起初也到处找人帮忙,但在无果之后,也还是联系了律师帮他处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