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讲故事的人每天写1000字

年味都去哪了

2016-02-17  本文已影响86人  东偏北向南

   

夜晚,静寂无声,再没有刚才的喧吵的炮竹声,只有丝丝冷意侵入骨髓,出来仰望一下星空,却是零零星星。回味一下这个年,越来越没有味道。

味道,是最直接敏锐的感觉。年,也最应该是有中国味的节日。但是现在的年,却在渐渐的失去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没有了汁水的甘蔗渣。举例来说吧,在我的家乡,腊月(农历)二十五就是小年了,又称为祭灶节(谐音吉兆吧)。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年货还有各种活动礼节。祭灶要吃祭灶糖,放鞭炮,之后就是蒸馒头过油,值班年货,包饺子,贴春联等等各种活动都要忙到除夕夜,然后是年夜饭,少不了的春晚,凌晨放关门炮又在三四点早起,做好热腾腾的水饺准备吃出个硬币。之后是大串霹雳作响的大红鞭炮,热热闹闹的拜年讨要压岁钱,还要祭祖。以后的就更是热闹,也只有这个时候才会说,这个年算是有味道。

但是现在的年,好像越来越成了一个形式而不是节日。一个休息的法定假期而不是亲友相聚的温馨时刻。

因为年的形式越来越简化,年的细节也越来越模糊,于是也就慢慢的变了味道。因为怕麻烦,馒头都是年前买好几个星期要吃的,当然以前会做的点心也不会有。但却再没有刚出锅热包子的香味。因为超市太方便,也不需要忙着买太多的年货,却没有忙碌的喜庆味。因为手机微信扣扣太方便,拜年都成了群组抢红包,却没有相聚交谈的人情味。因为春晚缺了大圣,好像也没了猴年的欢乐味。播放着春晚的节目,缺牵挂着手机摇一摇里的红包。多少人的新年是低着头过得。貌似生活的水平都提高了,但是过年的气氛却被高速的发展的科技变了味。

烟火每年都越来越多,可是争相去看的人越来越少。鞭炮放的越来越响,可是残留空气中的味道却变成了烦恼。春晚的节目越来越盛大,可电视前的观众却笑的越来越少。过年不再是庆祝,而是休闲。春节三大宝,睡觉追剧和瞎聊。年轻人对于春节的感触越来越少,对西方节日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反想一下,年的味道变在了哪里?

可能是少了期望。以前是盼望着过年,会平时不会有的零食礼物,会有欢闹的活动,会轻松的休息劳累的身体。可现在是“要去”过年,它的含义慢慢的变化。成了一个形式。那么更多的传统文化就不能很好延承下去。没有了带硬币的饺子和其他时候的饺子没了区别。有人说,西方节日更自由更热闹,就像狂欢节一样,一大群人团聚分享喜悦。可是在我的印象里,春节就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只是如今的“狂欢节”却被新的生活方式割离,平淡无奇不再满足年轻人的新鲜感。但是,新鲜的东西却没有了味道。老酒越放越香醇,书画越久越有韵味。春节也是如此。很多细节和经典不能够忽略,也不能忽略,传统会随时代丰富而不是彻底的改变。

虽然各地过年都有不同的习俗和习惯。南方有南方的汤圆,北方有北方的饺子,可不管是哪一种味道,都是应该有喜庆的味道,而春节是万万不能没有味道。味道不在舌尖上,而是在心头上。也许物质的丰富太过于满足造成精神上的贫瘠。所以,需要更多人去弥补滋润。

现在春节的夜晚,仍旧会有人放孔明灯,也是很方便,超市三四元一个。只是孤零零飞在夜空,却少了一群的欢呼,多了一份寂寞。想想以前的孔明灯都是自己做,放飞了一群人在下面追,嗨,真是有味道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