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80113
《民主的细节》
1、《选谁都差不多》:
① 对于一个普通美国人来说,州级选举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的影响,其实比总统选举要大。因为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与日常生活最休戚相关的事情,主要都是由州政府和州议会决定的,不关白宫和参众两院什么事。在很大意义上,对老百姓而言,“国计民生”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州计民生”。
[按:链接:了解联邦制和邦联制的区别、联邦制国家的特点。]
②“选谁都差不多”这个现象的发生,其实恰恰是两党激烈竞争的结果。正是因为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两党的政见往往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而一个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恰恰是民主的含义。早在1957年,政治学家Anthony Downs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
③选举议题的“鸡毛蒜皮”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的表现。
[按:只有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在一些鸡毛蒜皮上的小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反过来看反倒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所以“选谁都一样”不是一种对政治的冷漠,反倒是体现了当下政治的良好现状。]
[概念补充:①血汗工厂:大都存在于廉价劳动力工厂,整个工厂没有娱乐设施,没有企业文化,有的只是严厉苛刻的管理制度。比如富士康。]
2、《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谈美国人的“消费者责任感”
① 在美国,有一批人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看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社会行为。当你明知某些产品来自于血汗工厂或者他们的生产过程严重破坏环境、有悖伦理时仍然去购买它,那么你就是“不负责任的消费者”。
② 实例:咖啡公平交易运动。咖啡的主要生产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咖啡的拉美农民往往入不敷出,于是有责任心的消费者共同推动“咖啡公平交易运动”,让咖啡进口商绕开中间商,直接从咖啡农合作社手中购买咖啡,然后让某个权威机构向该进口公司颁发公平交易证书。
③然而,与经济学家的“完全理性人”假定不同,道义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很多有“消费责任感”的消费者宁愿花稍高的价格购买“清白”的产品,而不愿花稍低的价格卖“肮脏”的产品,而对商家来说,一部分经济损失所换取的道义形象最终可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④ “消费者行动主义”不是一种全新的事物。用集体购买力来表达政治意见、改善社会状况,有源远流长的传统。
⑤许多人观察美国社会时,容易强调其霸权主义、商业主义的一面,却不太重视这个国家源远流长的“理想主义”政治文化传统。完全社会自发的、为万里之外的拉美农民、中国民工权利而斗争的公平交易运动正是这个理想主义传统的一个小小注释。
[按:这篇文章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想起自己身边的一些案例,餐馆老板在买单的时候为顾客提供打折服务,只为了不开发票而逃税,很多顾客也欣然答应了,甚至觉得自己赚到了便宜而暗自欢喜。这体现了两个问题,一来中国人还是太“小心眼”,被钱财所捆绑,一点点小便宜、一点小钱就足以左右其心情。这几十年来,中国人在物质上的确拜托了贫困,可惜在精神上还是个乞丐。二来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还处于睡眠状态,消费者只看自己的利益,罔顾责任。]
《惶然录》——
3、《会计的诗歌和文学》
①唯一能够把我与他们区分开的,是我能够写作。是的,这是一种活动,一种关于我并且把我与他们区分开来的真正事实。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与他们是一回事。
②也许,永远当一个会计就是我的命运,而诗歌和文学纯粹是在我头上停落一时的蝴蝶,仅仅是用它们的非凡美丽来衬托我自己的荒谬可笑。
我知道,我晋升为V公司的主管会计的那一天,会成为我生活中最伟大日子之一。我怀着预知的苦涩和嘲讽明白这一点,但是又明白这将是事物必然如此的全部结果。
[按:佩索阿对于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会计、每天做着繁琐之工作这一点,似乎常常感到纠结和痛苦,但在痛苦之后,又立刻显示出常人难及的超脱与深刻。“我怀着预知的苦涩和嘲讽明白这一点,但是又明白这将是事物必然如此的全部结果。”“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我想大概是——人大体上过着两种生活,一是世俗生活,二是精神生活。过着精神生活的自己不应该自以为高贵而对世俗生活表露出鄙视和不屑。虽然我们总想着“脱俗”,但像晋升这样如此“俗气”的事情还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乃至幸福,这一次又一次提醒着我们“凡人”的身份。倒不如平和地接受,在两种生活中得到两种快乐。我想,佩索阿也是这样想的。]
4、《个性与灵魂》:给每一种情绪赋予个性,给每一种思维状态赋予灵魂。
5、《亦同亦异》:一天过去之后,留下的东西还是昨天留下的东西,也是明天将会留下的东西:我有永不满足的、不可测量的渴望,即渴望成为自己的一个同者又是自己的一个异者。
[按:我喜欢佩索阿谈论事物的方式,那般自如,给你徐徐道来,有着某种隐秘的深刻——这或许还和韩少功老师的翻译有关系。“渴望成为自己的一个同者又是自己的一个异者”,多么妙啊,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魔力吧。]
6、《伪爱》:在我看来,所有的爱都是如此真诚的浅薄。我总是成为一个演员,而且是一个好演员。我在任何时候的爱都是装出来的爱,甚至对于我自己也是这样。
[按:这是一个对自己非常坦诚的人。多少人停驻在失恋中的痛苦,只是因为他们爱上了“失恋”的美而不愿意走出,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是那般深刻。很多人是演员,他们用着蹩脚的演技,以青春和爱情为剧本,只为感动自己——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智慧,承认这一点则需要莫大的勇气。]
7、《主观的座椅》:以一种巨大的努力,我从座椅里站起来,居然发现这张椅子似乎还沉沉地挂在我的腰身上。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它更重了一些,因为它成为了我自己主观感觉的座椅。
[按:第一反应是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几十年后出狱了却选择自杀,才发现原来监狱早已不是一座实体的牢笼。最可怕的不是被规则和制度给束缚住,而是走出来之后,发现那早就深入你的骨髓、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了——唯有心灵的自由和思想的深刻,才能抵御住这样惊悚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