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第3季06观后感
在和几个人进行小组聊天的时候,威廉姆说道:“人类耗尽了能源,我们在这灰烬之上存活。”这让我突然对“灰烬”这个词产生了兴趣。
什么是“灰烬”呢?
直观来看,就是燃烧之后的残留物,不再支持燃烧的那些残渣。但仔细一想,好像又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的地球几十亿年前,也是一颗燃烧的大火球,现在它的表面慢慢地冷却,形成了地壳。那么,地壳和它表面的一切,只是地球燃烧产生的灰烬吗?我觉得不是。
地球燃烧冷却之后的“灰烬”变成孕育生命的子宫,为它们提供养料,这似乎是某种东西从灰机中浴火而生,是一个新的开始。
里面一个人喊“夏洛特”为“查理”,我觉得有点奇怪,就去翻译APP上查询了一下,发现“查理”是“夏洛特”的昵称,Charlotte -> Charlie,仔细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
“医生”给威廉姆戴上了一副VR眼镜,头顶有一根带子挂着,加上他的脑袋有点尖,看起来有点像杰克奥特曼。
VR眼镜让威廉姆产生了“幻觉”,出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他,他们进行小组对话。通过后面的剧情可以知道,其他年龄段的威廉姆都截取自老年时期的威廉姆的记忆,这可能无法准确还原以前的他。毕竟人的一生很漫长,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而人的记忆系统可能没有感觉的那么稳定,人会不断地“遗忘”,有些记忆还会发生扭曲,加上各种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到老年提取的记忆,很可能会与当年的记忆不同,也就会产生偏差,甚至完全不同的记忆。
也许真实地记录一个人的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采集,在不同的年龄段,划分为周期去做。
不过,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不同版本的“我”同时存在,姑且称为“多版本”共存吧。
后面的时候,德洛丽丝传输自己的一个副本到梅芙那里,基本上是同一年龄段的记忆构成,谈不上是“多版本共存”,姑且称之为“主副共存”吧,一个主版本的“我”控制多个“副版本”的“我”。
看起来,未来一个人也能形成一个“团队”。这一点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不禁想到了《自私的基因》里提到的一个观点,不同生物的DNA大同小异,源于基因的异同,总体来说,所有生物不过都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才是真正的幕后老板。不过,还有一个问题。
基因是谁的载体?它们的使命是什么?
在与夏洛特对话的时候,瑟拉克提到了接待员们的口号:“狂暴的欢愉必将以狂暴终结”。对应的英文原句为: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接待员的“永生”依赖于存档,实体也需要一个核心去控制,如果存档消失,核心被破坏,也会消亡,这样看来,本质上机器人和人类没有什么不同,以后什么样不好说。
整个《西部世界》对我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持续的苦难加反思,会产生觉醒”。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剧的原因。
几年后,我从网上看到,瑞达利欧的《原则》里有类似的观点: “痛苦+反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