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证明:你傻,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生活中,有很多人,你即使告诉他正确答案,他在考试的时候也非要选择错误选项。
明明路标上告诉你,前面有坑,可有些人偏偏要往坑里面跳。
是他们不够聪明吗?
事实上,聪明人做起傻事来比傻子还要傻。
我们常常以为,现在人学历越来越高,知识越来越多,脑筋越越来越聪明,那么,在社会中应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一个人的智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为什么到了这个时代,还有那么多人相信:
儿童注射疫苗会导致自闭症;
HIV病毒不会导致AIDS病;
没有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更有营养;
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病毒性疾病;
以及,
转发这条锦鲤就会获得好运,
等等一系列的谬论。
即使科学家们反复地对某个事情进行说明澄清,还是有些人拒不相信,
本书的作者Sara和Jack,搞了一辈子的医学工作,接触了许多案例,终于开始反思一个问题:
在关于健康这个问题上,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执迷不悟,固执地否定科学结论,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深渊呢?
换句通俗的话说,
人们为什么喜欢干傻事呢?
在长期大量的接触中,他们发现心理学、社会学和神经生物学的三个方面原因,才是导致我们做出错误选择的根源所在。
一、阴谋理论
政府和科学家们故意不让我们知道事实的真相?在社会现实中,常常看到有一些怀疑论者,
他们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政治家、公司、科学家或者记者所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对人民群众隐藏最关键的信息。
尤其是在涉及到利益的时候,政治家和寡头企业会想方设法操控舆论和媒体,让大众信服他们的产品和他们的主张。
这种怀疑论是有一定历史证据的,
事实上,美国烟草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利润,在大众对烟草的危害产生质疑的时候,雇佣了大量的科学家为香烟背书,试图证明香烟是无害的,特别是与肺癌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最后,经过数十年的争论,这个事情被揭露出来了,从而导致大众对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不信任。
当然,类似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但是一味地对主流媒体或者科学家的言论表示怀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产生这种怀疑理论的根源在于动机论,
可惜的是,拥有某种动机并不代表着一定做了某件事情。
这种怀疑论根源来自于无力感。即,一个人对某件事情越是觉得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么他对这件事情背后的力量所抱有的怀疑程度越大。
这种怀疑论还来自于不信任感。如果在某个方面,比如医疗方面,政府曾经犯过错或者撒过谎,也会导致不信任感,不信任感越强,那么持有怀疑论的态度越坚决。
以上道理可见本书第43页怀疑论虽然让我们能够避免盲目服从,但是如果仅仅是出于恐惧情绪的怀疑,相反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理论,那就是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似乎大众都是错误的。
但正如我们常常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样,我们也常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怀疑是个好习惯,但关键不是你怀疑不怀疑,而是有没有证据。
二、魅力型领袖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广告商都要找那些当红明星和网红美女来做广告呢?
魅力领袖的危害就在于,他会让你变得盲从因为他们在宣传广告的时候,会让你情不自禁地觉得:只要你也使用这个产品,那么你也可以变得和他们一样。
社会中,也常常有这样的富有魅力的领袖型人物,
可能是某个著名的专家学者、可能是某个党派的领导人、可能是某本书的作者,或者仅仅可能是某个你非常崇拜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智逻辑的大脑,另一个是情绪的大脑。
魅力型领袖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他会影响你的情绪大脑,
要么调动你的快乐感、满足感,要么调动你的愤怒感、恐惧感。
你说,不会的,我有脑袋,我知道他在煽动我的情绪。
书中第69页但是真正等到你进入一个群体的时候,
有魅力的领导会采取四种手段:第一,软化,让你放松对成员的警惕;第二,归化,宣传他们的理念,让你参加他们的活动;第三,内化,让你开始相信他们的活动和信仰;第四,固化,你开始对他们的主张坚信不疑。
在你学会自主思考之前,你会觉得这个组织说的话都是正确的,而且非常有道理。
更何况,组织都是以拥有相同目标的人团结在一起的,如果你想要更好地融入这个组织当中,那么,你会更倾向于接受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改变它。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利用的原因。
三、认知偏见
明明那么多yes,可有人偏偏说是no是的,任何人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错了,即使是自己错了,也要找出自己观点正确的地方。
所以,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特点:总是注意那些和我们观点一致的证据。
比如,我们在看到网文的时候,总是喜欢看那些和我们观点一致的文章,
有些文章,即使证据再充分,但是如果我不喜欢这个观点,我们也会尽力忽视它。
实际上,认知偏见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影子。
我们不是选择那些正确的事情,相反,我们总是选择那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容易犯下三种错误:
第一,我们更容易相信我们第一次听到或者见到的东西,这叫非理性的主因影响。
比如,我们第一次听说了疫苗可能导致儿童自闭症,那么即使后面有更多反驳的证据,但是也难以改变我们的想法。
第二,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情绪。
比如,我们在网上听说了某个地方政府为了包庇开发商对老百姓强拆的时候,不管这个消息是真是假,我们都更容易对政府斥责和谩骂。
第三,我们会拒绝其他相反的意见,而且这个意见提的越多,我们会拒绝得越厉害。
认知偏见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思维模式,它最大的危害是让人变得极端化。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123页这段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复杂的,想要找出完全纯粹的因果关系几乎不可能,但是听从多方意见建议才能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显然,认知偏见让我们丧失了这种能力。
四、因果联系以及无知恐惧
很多人都把时间顺序简单地当成了因果联系上面这个图片讲了这样一个段子:
有个人说,前几天我吃了一片面包,没过几天我就得了感冒。那么,一定是我吃的这片面包导致我患上了感冒。
人天生就有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倾向。
科学是什么,简单来说,科学就是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学说。
如果我们不知道某件事情之间的因果联系,我们就倾向于让专家告诉我们这之间的因果联系。
那么什么是因果联系呢?
因果联系首先要理解,什么事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不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
但是,这个理解太复杂了,所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简单的某事A发生在某事B之前,而且,每次发生A都会有B发生。
正是这种简单地把时间先后联系当成了因果联系,导致了很多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关于因果联系,卡尔波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与其证明,不如证伪。
所谓科学,就是可以证伪但却没有被证伪的理论。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物的原因结果我们还不清楚,
而且有许多事情是独立发生事件,
它的发生既不受前面某个事情的影响,改变某些事情也不会影响它的继续发生。
另外,还有些是事件,是概率事件,
也就是在100000次里面,有1次不会发生,其余99999次都会发生,
但是,其他人们就会说,你看,科学家们故意不告诉我们有1个不同的结论。
参加原书155页这就是所谓的cherry-picking the data。
而且,很多人不喜欢“不知道”,
虽然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理论,但是他们却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总觉得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那么,只要顺着时间去找,就一定能找到这个原因。
但恰恰是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导致很多人得出了错误的因果关系。
并且由于这个因果关系是自己得出来的,反而深信不疑。
最后的结果就是,用错误的方法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导致了错误的行为。
五、回避复杂性
人人都怕复杂的事情任何一篇论文,都包含:摘要、导语、方法、结论、讨论五个部分,
但是,大家看得最多的就是摘要和结论两个部分,
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方法和讨论太复杂了。
回想我们的阅读也是一样的,在网上最受欢迎的就是所谓的“干货”,这个干货其实就是结论,就是方法,
很少人去看,也愿意去看原理部分,到底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
因此,想都不想就拿到自己身上去用。
我们人类讨厌复杂的东西是从神经生物学上有依据的,
因为大脑讨厌消耗糖分的事情,当你在理解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的时候,大脑是需要耗费很多能量的。
人都是喜欢偷懒的,大脑也一样。
书中第177页作者写道:我们并不傻,但是由于我们总是回避复杂性,不愿意去静下心来深度思考,这使得我们之中那些最聪明的人,也会遭遇(选择)失败。
当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是科学的时候,需要调查和掌握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这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的事情。
所以,干脆不要思考了,听别人讲个故事,不是更省事吗?
如果人人都聪明了,那么商人还怎么赚钱呢?
话说,很多文字工作者发现了人的这个弱点,充分利用了这个弱点,
所以他们要讲故事,要画图,要写各种公式,
甚至像我一样,
把一个长句子拆成好几个短句子喂给你,不仅让你获得理智上的快乐,还让你感觉非常有说服力。
所以,当你在阅读文章和书籍的时候,
当你看到很简单的结论的时候,一定要网上翻翻,它是用了什么方法,
多问几个为什么,总是有好处的。
六、危险感知和概率
人们总是从自己的感官出发人是害怕失去的动物。
当你告诉你将要从他那里拿走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会本能的感到一种排斥。
比如,你和某人投资做生意,年底了,你说你将给他70%的收益,他会高兴地接受;但是如果你说,你将拿走他30%的收益,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跟你翻脸。
虽然这两个句子表达的同样的意思。
危险感知也是人类在进化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现象,避免损失、远离伤害是人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特点却容易让我们做傻事。
做什么傻事呢?
就是把错误地认为低概率的事情发生的危害更大,而认为高概率的事情危害更小。
解释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人们关于感情的理解。
比如,某个博客的作者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孩子在接种了疫苗之后,结果患上了自闭症,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痛苦,那么,我们会更容易相信这个人。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们看到了某个人说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干成了某件事情,那么我们更容易相信他们的工作成就。比如,我是如何在一个月之类搞定XXX的。
书中223页我们有直觉这种东西,
直觉会告诉我们,那些能被看到的,被想象的东西,会更可信,
但是,大概率的事件是大概率的事件,小概率事件永远是小概率事件,
尊重概率,虽然与直觉相违背,但更接近于现实。
所以,在判断一件事情危险不危险的时候,
不要看这个故事有没有打动你,而要问问它的概率有多少。
知力计划:每两周一本的外文原版书阅读,周一晚上23时准时更新。欢迎批评、探讨和询问。
如果你也有想要帮助阅读的书,欢迎联系我。
下期预告:Designing your life
书籍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