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烟火,一半清欢——20221101-1204月检视

2022-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律师

综述:11月最后一个星期复工上班。回顾11月,不禁感慨真的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清醒、一半释然”。工作方面乏善可陈,而和贝拉全身心搞得刻意练习训练营却成为了今年可圈可点的一笔。

刻意练习训练营

说起来要在“读书吧”里搞刻意练习训练营,也是一时兴起。

10月份,贝拉老师参加了根基的刻意练习共读营,有很多收获。当时我只是在群里随口一说:“贝拉老师学成归来,也搞一期刻意练习训练营带我们一起学习呗。”没想到刻意练习训练营的反响那么强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就这样,自11月3日第一次开营仪式,到12月3日最后一次线上会议,一个月的刻意练习训练营圆满结束了。

《刻意练习》这本书实在是难读,近乎是一篇篇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合集,但是读进去却看到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新天新地,令人震撼不已。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刻意练习和传统学习方法之间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是——“谁是学习的中心”。

“传统学习方法”是老师将“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正确”地练习,如果做得不对,需要模仿老师所教授的“正确”方法进行纠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主导,是正确的权威,是学习的中心,而学生则是跟随着老师的节奏、安排、指导,进行复制练习的跟随者。而且传统练习的考核标准就是:是否达到老师的预期。也是说,如果你呈现的效果不符合老师的预期,就证明你做得不好,你做得不对。(以上仅是我对于传统学习方法的思考,并不一定正确,意见不同请勿喷)

而“刻意练习方法”的中心是学生。

是学生需要学习知识,是学生要消化掉这项知识,是学生将来要应用这项知识,所以考核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是否与老师教授的一致,而是能否学到并且应用出来。

刻意练习的学习路径是这样的:

对某项知识或者技能最好的训练方案应该像“美军王牌训练计划”——制定一个训练计划,模拟实战中遇到的情形,在训练中一再练习自己的技能,并且有导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反馈,自己琢磨,纠正,提升,直到表现卓越。

刻意练习着重:实践和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的思路、成长、思考、消化,一直是整个训练的核心。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高瞻远瞩的指点和明确下一步训练计划。

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实一点吧!根本没有那么多导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孩子们必须要在传统的学校学习,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很难,推行刻意练习的学习方法都只是空想!”

但是我认为并非现实不允许,并不是无法推进,而是无“心”推进。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了卡尔·韦曼做进行的“科学教育计划”。韦曼将学生分成两组,用不同的方法教授电磁波知识。传统学习课堂采用的是老师作为主讲,学生学习,完成作业。而刻意练习课堂采用的是先由学生朗读一段课本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一个简单的判断题测试,查看他们对刚才朗读的内容掌握情况。然后让学生练习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提出课堂问题,小组中探讨问题,然后围绕正确的标准答案进行阐述,让学生思考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遇到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某个特定概念,举办迷你讲座进行探讨。上课期间,老师会在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回答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讨论,辨别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传统学习课堂上课的学生,平均得分为41%,而刻意练习课堂上课的学生,平均分为74%。区别可谓惊人。

如果说那是国外科学家的实验,对我们没有借鉴意义,那我就谈谈我最近举办的“微信拼音训练营”。

“微信拼音训练营”招募的是学过声母韵母,认识一些字的小孩子。在整个训练营中,我不讲任何拼音、识字的知识,只是告诉孩子们可以通过看《熊孩子之怪怪拼音历险记》的动画片增加对拼音的认识。然后每天早上发布一个通关任务,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完成。

很多孩子在加入“微信拼音训练营”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接触过微信和手机,但是通关任务要求必须在微信里完成。孩子们需要请教爸爸妈妈教给他们如何在手机、电脑上进行拼音打字,需要逐渐转化大小字母的对应,需要自己查书、查百度找到任务答案。而且每周五会有趣味通关活动,由孩子们轮值做通关主持人,自己查找准备15个谜语、古诗接龙等通关游戏,参与的孩子需要快速地在微信群里打出问题答案。

无论日常练习,还是趣味通关,对于孩子来说似乎都是在游戏,但无意之间孩子们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用拼音打出相应汉字的能力。

并且在每日的通关任务中,我也在逐渐增加通关任务的难度。从第一天只需打几个字让其掌握在手机电脑上用拼音打字的方法,到两三周之后孩子需要发挥创造力,将几个词串起来组成一篇小作文,难度是逐渐增加且有节奏、连续性的,孩子是一个逐渐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目前进行到第三周,近30个孩子没有一个掉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个实践表明刻意练习的方法来学习的确是非常有效的。

推进刻意练习的难点,并不在于孩子是否能够坚持。而是在于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否如同导师一般为孩子精心设计一个适合他们并且相对有趣的训练计划,能否在孩子的每个阶段的学习中及时予以客观、真实、有智慧的反馈,孩子自己消化纠正和提升。这真的需要导师的父母用心去引导。

通过《刻意练习》的学习,我也明白了:

引导李可心和李天豆下一步学习的计划需要区分每日网课和知识能力掌握中。在网课和学科学习中,我需要帮助他们明白课程设计的意义,如何能够管理好时间,如何能够高效地完成作业。

而在阅读、英语、写作、数学等方面,需要我采用刻意练习的方法,设计有趣的训练方案和学习内容,让他们在生活中、实践中、游戏中、动画中学到知识。

而对于我自己法律专业的知识能力提升,更需要用刻意练习的方法。

其实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无意之间采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每个案件的进展都用在周复盘、月检视中,让自己反思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以及下一步改进计划。在这样的训练中,我既是自己的教练,也是自己的学生。

但我的确需要更专业,更有经验的律师作为导师,对我代理案件进行指点。我一直不太好意思,总觉得自己问的问题是否太浅显、太基础,太没有水平,所以不好意思去打扰律师同事们。

殊不知,因为面子让我自己的成长速度很慢,这一点需要攻克。

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方面,我的刻意练习训练计划是:

1.认真做好每一个案件,认真写好办案笔记,每周进行周复盘;

2.在遇到问题时,在具体办案前与有经验的律师交流请教,反思我的思路和有经验的律师的思路之间的区别;

3.狠抠法律,总结办案经验,优化流程,让每个案件自己都有所成长。

最重要的是不能犯懒。

有时候一忙,就不想做得那么用心了,这个是做律师的大忌。每个案子对于当事人都非常的重要,用心找到最佳的代理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我永远也不要忘记今天的思考和初心。一旦在办案的时候想赶快结案,心里着急,只会导致中空。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的大律师,看到这个愿景,我就不允许自己偷懒办案,为每个当事人,为自己付出的时间负责。

TOP 1

训练营突然增加了4天的时间,这一下子搞得我郁闷了。

据家期间我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是学习打造IP,学习DEAL。刚好叽里呱啦举办了推广大使训练营,因为一直很喜欢叽里呱啦,有这样免费的推广课可以学,我就报名了。

训练营要求每天发朋友圈,推荐叽里呱啦9.9元的体验课,最终评出TOP1、2、3名。刚开始我没打算参加评选,但是觉得自己的排名垫底实在是不好看,摸索着换表达方式发朋友,没想到的确有几位朋友看到我的介绍报名参加了体验课,自己一下子离前几名的距离不远了。

正因为有希望,所以就想尝试一下往前冲一冲。在群里给小伙伴们认真介绍了一下叽里呱啦,大家很支持我,一下子十几单上去,我成为了TOP1。

这时,还有两天训练营就结束了,我的排名稳了。

谁知,就在结营的前一天,营长发了个公告:训练营延长四天。

这一下,好强的我有点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冲到了TOP1,愿意信任我的小伙伴基本上都已经报名了。这一下子延长四天,我TOP 1的位置不保了。

就在我琢磨这件事儿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有个点子:

家里大李、李可心、李天豆都有微信,我用他们的账号下单买体验课,再增加三单,这下子TOP 1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正在为自己的聪明高兴的时候,一个声音提醒我:“TOP 1那么重要吗?为了保住TOP 1你就要弄个虚假订单吗?”

这个声音如同电闪雷鸣,一下子把我的良知震醒。

我的天,我在干嘛?

我本来就是来学习推广课的,怎么开始跟别人比销售业绩去了?

为了让自己保持TOP 1的位置,竟然想到自己造订单!

我很为自己感到羞愧。

但是不服输的心气,知道方法的诱惑,总在勾着我:“没事,不就是自己下几个订单吗?你在自己家下的又没有人知道。大李的手机就在手边,几分钟处理一下,这几天你就再也不用考虑TOP 1的事儿了,你就可以安心忙别的事儿了。”

一边是大李的手机,一边是李可心的微信,坦诚地说,我真的有点忍不住。

我打开电脑,打开印象笔记里“给老爸的信”的文件夹,我把我所有的挣扎全都用信的方式写给了老爸听。

写完,合上电脑,我脑子里无比清楚老爸和我内心的心意:绝不为所谓的TOP 1,做任何虚假的事情。

就这样我把这件事搁置了,我渐渐觉得自己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找到了正确安放的去处。

训练营延长那几天,看着其他推广大使订单一个个上来,自己的优势渐渐不再明显。说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是假的,但是我决定了踏踏实实做事,心意已定,就不再更改。

距离结营还有两天,我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再努力一把的心意,在微信群里分享了自己带着孩子使用叽里呱啦的真实用法,也分享了自己不想排名太难看的真实想法,没想到好多小伙伴纷纷出手下单,几个小时之内新增了九单。

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就算是我用尽心机,也顶多增加三四单而已,没想到我真实分享真实请求,一下子有了新增。

推广大使训练营最终落幕,我以30单的成绩成为了TOP 1,第二名14单。

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已经不再为自己保持了TOP 1的位置而高兴了,这个排名在我的心中似乎失去了意义。

但是我的确很为自己高兴,因为我守住了底线,选择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我he酒

这个月我觉得我比较反常的一个行为就是——喝了好多白酒。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自从2015年之后就滴酒不沾了,那是我一直守的一个约。

那我到底能不能喝酒?

我觉得我能。红酒一两瓶没问题,夺命大乌苏四五瓶才会醉,白酒没怎么喝过不太清楚自己的量。而且我是个很馋酒的人,有事儿没事儿总喜欢组局喝酒。

会喝酒、能喝酒、动不动就馋酒的人为什么不喝了?

我还记得那是2015年4月的一个清冽的早晨,四个月大的李可心正安静地躺在床上睡觉,我早起晨读。我读到了一句话:“你要怀孕生一个儿子,所以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因为这孩子从出胎一直到死,必归我作拿细耳人。”这本书、这个故事、这句话我其实读过很多很多遍,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在2015年的那个清晨异常清晰,每一个字如同一个个精灵般从书页里跳出来进入我的内心。

“清酒浓酒都不可喝,要归我作拿细耳人。”

“清酒浓酒都不可喝,要归我作拿细耳人。”

“清酒浓酒都不可喝,要归我作拿细耳人。”

这几句并不起眼的话,在我的心中却如同有山崩海啸般地震撼效果。

那一刻往事一幕幕回现。

多少次我自己把自己灌醉,多少次不知道怎么睡下的,不知道怎么醒来的。

我其实非常讨厌这种不清醒的感觉,却又很贪恋这种借酒消愁的感觉。

合上书,我闭上眼睛立下一个约:

“我要归你做拿细耳人,从此以后清酒浓酒都不再喝,我要守得这份人间清醒。”

自从立下这个约,很神奇的,我不再馋酒了,参加聚会就算是看到别人喝酒,发自内心的一点都不想碰。看着局上的人一个个醉倒在地,听着他们的醉话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我庆幸自己的人间清醒,庆幸自己不需要浪费时间醒酒。

甚至跟单位“一把手”一起出差,领导把酒倒满酒盅,推到我的面前逼我喝,不喝今天不准走,我依然会温柔而坚定地推开不喝。

这个约一守就守了五年多。

第一次破戒是2020年备战法考的时候,刚跟大李吵完架,约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可能是学习的压力、心里的不畅快、对未来的迷茫,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好累、好紧绷,特别想不顾一切、痛痛快快地喝醉一次,特别想把脑子里各种声音和压力赶走,所以那次聚会上我又开始了自己灌自己。

自从那次碰触了立约的红线之后,自己越来越放纵,时不时就越过红线,然后再忏悔,又忍不住越过红线。渐渐地自己就麻木了,没什么红线和约的概念了。

虽然又开始喝酒了,但是对外对客户还是滴酒不沾的,我只会跟家人和挚友一起喝酒。

之所以说这个月自己比较反常,原因是:居家在家,我也没有什么太大压力;大李住单位了,就我和老人孩子,没人邀我喝也没人陪我喝;就算是之前大量喝酒的时候,我轻易也不碰白酒,讨厌那个刺鼻的酒精味道,讨厌进入口腔和胃里那种热辣辣的感觉。

但是,居家的这几个月,我喝了好多好多白酒,自己跟自己喝了好多好多场白酒。

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都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反常,明明不喜欢为什么却一次次把自己灌醉。

随着这些文字和回忆从心底里流淌出来,我似乎也越来越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1.人生中很少有这样空档期,前几次口罩据家在家,我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备考阶段,分秒必争。而这次漫长的据家,没有工作,没有学习任务,没有清晰的目标,感觉自己好像一脚踏入了虚空当中。很想像以前一样拼命奔跑,但是却不知道该往哪里跑,不知道该朝哪里用劲,感觉自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猛兽,被一张巨大的软网缠住了,纵然有万般气力,天高的心性,却无计可施,不知所措。我讨厌这种无力的感觉。

2.内心有很深的压力。心里其实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惧怕,害怕自己专业能力太差,害怕明年拿到执业证之后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害怕浪费了难得的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害怕别人比我努力。

3.长时间据家,时间变得特别漫长,思虑绵延不绝,各种情绪交织。虽然什么都没做,但是心很累。没有了第二天上班保持精神和体力的需要,一到晚上就没事儿干,除了刷剧、吃零食外,自己最想干的就是想用酒打发时间。红酒太贵,啤酒增肥,只有白酒药效好,几杯下肚就能睡倒,醒来已是第二天。

原来,我从来都没有跟自己和解;

其实,我一直带着忧虑和不确定感活着;

是的,忙我会,轻松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要不就像有家可回般的活着,要不就像无家可归般的活着。我们要不就活着,是从老爸的心感受到安全、安心、安息,经历并分享他的爱;要不就是带着忧虑与不确定感活着,在害怕付出信任、害怕被拒绝、害怕敞开心房爱人的恐惧中持续挣扎——这是所有人类最普遍的三种惧怕。”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把自己的救生索(安全感)扣在错误的情感上,迟早被为实现的期望与未完成的梦想缠绕纠结,非但没有从爱中支取能力、生命源泉、平安,反而试图在自我表现、肉体私欲、权利与掌控、财物、地位、不同人或地点中寻找。不知怎的,我们觉得除非生活拥有这些可带来安慰的来源,否则无法继续下去。”

“坦白说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错误的安慰来源,不是吗?”

                      ——《儿子的超自然觉醒》

扎心。

但,真实。

有时候,紧紧握住自己所熟悉的救生索,比冒险放手并抓住真正能拯救我们的更加容易。

生命中的暴风雨、挫败、失望让我们害怕信任,害怕放手,不敢冒险让自己变得脆弱,去相信老爸说的——“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在我这里你永远有家可回”。

鸟市巨众抗义,长吉连夜解风。

没有过渡,突然要上班。

仓皇收拾散落的心境,站上跑道,继续奔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