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大本营:自由,平等,友爱。人物每天300字

从初中生到大师,顾美群如是说

2022-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江雪阁

顾美群从事紫砂壶制作三十多年,在继承传统壶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典雅敦厚的壶艺风格,目前已经成为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她创办的“美陶缘”壶艺工作室,致力于传承紫砂壶传统艺法,又积极开展国际间陶艺交流,她多次应邀去美国、英国、韩国、日本、阿联酋等知名大学和陶艺中心做壶艺讲座及陶艺交流,同时也邀请国外的陶艺家来宜兴参加她举办的陶艺研习班,她成为东西方陶艺文化交流的使者,“美陶缘”也成了沟通宜兴和世界的桥梁。顾美群先后获得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中国紫砂艺术家,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她是如何从一个小村里的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工艺美术大师的呢?她这样说:

从初中生到带徒老师

我是在娘胎里听着打泥片的声音出生的,在泥凳旁玩着泥巴长大的。我家兄妹五人,上有四个哥哥,我最小,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女孩子。父亲是教书先生,下班回家后,喜欢把我抱坐他膝上,一边用紫砂壶喝着茶,一边教我背唐诗。母亲是制壶老艺人,从早到晚忙于做壶,担心我单独出去玩耍出事,通常是抓把紫砂泥,让我在她的身旁玩耍。看着泥巴在母亲手里变成各式各样的壶,我觉得泥巴神奇极了,有趣极了,便学着母亲的样子,神情专注地去捏泥巴,搓搓圆、压压扁、拉拉长、切切碎,玩得不亦而乎。母亲有意识地引导我去捏壶嘴、壶把、壶扭,表扬我做得好,亲昵地喊我“小师傅”。母亲的欣赏和鼓励在我幼小的心田种下了热爱制壶的种子。

初中毕业,因为喜欢,我想随着母亲学做壶,父母认为我还小,要我继续读书,我死活不肯,认为高中读完了还是回家做壶,何必浪费两年时光?坐在泥凳上学着打泥条,一坐八九个小时,打泥条枯燥乏味,夏天高温38度不能吹风扇,屁股上生了热疖,针刺般疼还得能坐定,一般人真的会受不了。到了冬天就更苦,零下七八度不能烘火,手冻得像胡萝卜,泥块冷得像冰坨,有时整个人似乎都冻僵了。现在的条件好了,制作工场可以调节温度湿度。

我是父母的娇养女,父亲以为我吃不了这种苦,母亲却知道我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执着的心,认准了的目标,九牛拉不回。母亲看我静得下心,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是块从事壶艺的好料,便用心挑选自己的老同事教我贴竹叶,“绣”梅花,做造型。记得有年冬天,我冒雪去四公里外的师傅家学艺,出门不久就摔倒了,手破了,脚崴了,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走到师傅家。师傅看到一身泥水一手血迹,心疼得直呼“傻丫头、傻丫头”。

紫砂厂在村子里办了紫砂壶制作培训班,我开始为紫砂厂做乡坯,所谓乡坯,就是大量模制,千壶一律,无需个性,只求工细完整,底款印章是统一的“宜兴紫砂”。做乡坯是我大量练习做壶的机会,学艺和做乡坯七年,我不仅基础学得扎实,还能博采众长。1989年本村办起了紫砂五厂,我成了厂里第一批工人,那年22岁,是厂里最好的工匠,被聘为制壶培训班的老师。

从工匠到艺人

紫砂五厂是乡办企业,从建厂开始就注重培养工手,曾邀请南京、上海、北京等高校的教授来厂讲课,同时积极参与各地民间艺术协会举办的展览会。1993年7月,上海文化局民间艺术巡回展决定到日本举办,时间两个月,厂长争取到一个名额,但没有人愿意出去。原因是其他人是公派出国,集体办理手续,共同出发,陶艺技师属于企业派遣,必须单独办理相关手续,来不及随团出发。对于日语英语一窍不通的乡下人来说,独自一人乘飞机出国,想一想都怕,别说去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主动要求参加。临走时,母亲拉着我的手哭着不放,父亲一遍遍叮咛,我也是忐忑不安地走过安检。

我庆幸抓住了这次机遇,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巡回展览每周到一个地方,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欣赏日本的陶瓷艺术,和艺术家们交流切磋。和那么多学者、艺术家在一起,我发现世界如此之大,陶艺如此深厚,陶器不仅是日用品,也是艺术品,它凝聚着历史、文化和哲思。这次巡展让我大开了眼界,像井底之蛙跳出井口,突破了工匠思维,认识到壶艺创作中的极致部分,不全是靠技巧来推动的,它的底层逻辑是文化,由此开启了我的学文悟艺之路。回国后我重新捧起放下多年的课文,如饥似渴地学习,先后参加了电大工艺美术专业中专课程学习,江苏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专科课程学习,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本科课程学习,中国艺术研究院陶瓷设计专业访问学者学习,陶都文学院中文专业学习,获得多院校的毕业证书,至今我依然走在求学的路上,没有停步。

我不再满足于做仿古壶,模具壶,我想把传统技法和现代理念结合在一起,创作出符合紫砂材质,又融入自己情感的作品。第一把壶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竹林,竹是紫砂壶的传统题材,名壶无数,我也曾仿制过很多把竹节壶。有一天我漫步竹林,看到一蝉静卧竹叶,顿觉心静澄澈,便设计以一段竹枝,两片竹叶构成一把壶。竹枝自然向下弯曲,竹叶舒缓合拢成叶状壶身,叶稍处稍微张开成为小巧的壶嘴,连接的竹枝恰成为壶把,壶盖上一只憩歇的卧蝉象个小乖乖,安静地观望。一静一动两个物体,清雅静心中寄寓我知足常乐的哲思。这一把有别于传统的紫砂壶,带着新意和精巧手工,在1994年的全国陶瓷设计创新评比中获奖了,底款上首次打上了顾美群的印章,那是我生命的印记。从此我立足创新,从古典文化中吸收营养,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获取智慧,不断创作新品,那些原创器具,在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举办的评比和比赛活动中获奖30多个。如《天籁之音》获美国第二届大鱼小壶展三等奖,《鼎》获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特等奖,《一如提梁》获得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金奖,《净莲》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赛银奖等等。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3项,发明创造专利1项。多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国外文教基金会收藏。

从艺人到大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紫砂收藏成了新的热点,暴富的欲望之下,有名人找“工手”代工,有“工手”冒名人作假,市场上出现了真人假壶,假人假壶的暗流。我秉承见贤思齐的理念,坚持真善美的做人和做壶原则,淡泊名利,向贤者看齐,其中吴鸣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吴鸣是国家级的大师,他专注于把书、画、雕刻、雕塑等艺术和紫砂壶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明了壶刻新法,壶画新品,制作的紫砂壶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以壶的造型来体现道的本质。以他的名气和地位,做商品壶或者让徒弟代工会获得暴利,可他坚持做真壶、做新壶、做美壶,他制作的系列作品很小众,发不了财,可他坚持创作理念,成为行业中的一股清流,影响了一大批人。

做壶先做人,壶品代表人品,没有人品的艺人永远成不了大师。正如朋友说的“陶艺是高度手艺化的心艺,也是高度心艺化的手艺。一切人间艺术,皆由人出。人境、艺境、皆由心境。”我的心境就是静观、笃诚和敦厚。盖上我姓名印章的每一把壶,一定出自我的手工作品,每一款原创作品一定含有我的人生感悟。

代表作《大圆融》体现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把壶,宏观造型上壶身有壶,体现壶由壶生,壶身微观细节显现形态各异的壶的姿态,直立和倾斜的转换、完整和残缺的穿插、冷色与暖色的搭配……一切都在表达着和谐。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 每个人的职业、生存状态、生活境遇都不同,各个民族、国家有不同的语言、肤色、宗教,却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有相同的渴望:和平、和谐,求同存异,包容一切。

我发表了多篇关于陶艺的论文,如《在哲思中诗意地追求》《紫砂壶的内涵表达》《静观万物皆自得》等,表达了我对壶艺的哲学思考,民间技艺的文化思考,壶艺的审美和精神思考。“壶言志”是我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是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展示。静而后能思,集思而后行,善行而后成,是一辈子为人师表的父亲给我留下的做人、做壶的标杆,我将一如既往遵从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