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脂砚斋”
因为《红楼梦》,我知道了脂砚斋。
早些年看红楼的时候就听说了脂砚斋,在研究红楼的专家学者口中,脂砚斋似乎来头颇大。
因为了解不多,我一直以为脂砚斋也是研究红楼的一个流派,恐怕是个老学究之类的。我好像看见一个花白胡须的老者,捻着胡子戴着眼镜在读红楼。
这种老学究形象最初就是来自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只要一想到老学究就想到他的形象。
后来有考证说脂砚斋可能是曹雪芹的好友或者红颜知己,总之是一个非常了解《红楼梦》作者的人。去年刚买了一本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相比较以前的单看书,现在又多了一重乐趣,就是脂砚斋的旁批。
就好像在听两个人聊红楼,曹雪芹主讲,脂砚斋在旁边穿插几句,有些颇为俏皮调侃,有些又犀利深刻,比如“作人要老成,作文要狡猾”,“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
读点评感觉脂砚斋不仅是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人,而且是一个很了解曹雪芹的人,他/她的点评为红楼增色不少。
自己写了文章好友在一旁欣赏并点评,出版的时候连带着好友的点评也一起随书面世,想想就感觉开心,这是多有创意的结合!既是文学创作,又是友情的见证,作品连带着友情一起流传下去。
不过对我来说,这都不算新鲜事了,我也有我的“脂砚斋”。
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虽然我的日记都是自己写给自己看,我也自得其乐。
闲暇之余,我把我的日记都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编号,还给每一本日记起了名字,比如考研期间的日记我就起名“跋涉集”。
并且给每本日记画了封面插图,有人物有花鸟,日记好像我的文集,虽然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文集,也乐在其中。
我是个很爱惜自己文字的人,对待我写下来的文字,哪怕是随手写在纸上的,我也要收起来和其他文字放在一起。
虽然我那些文字都没有变现,但我视若珍宝,这就叫敝帚自珍吧。
因为珍视,所以不愿让不相干的人看到,那些来自我心灵深处的文字,在我看来不亚于贝壳里磨出来的珍珠,粒粒都纯净剔透,让不理解的人看了反而会亵渎它们。
当然,和知心的朋友分享我的文字我是愿意的。大学时代,我就曾突发奇想和我最要好一个的朋友丹分享过我其中一本日记。
她住在我们学校后面的家属院里,姥爷是我们学院教授,家里人都住在一起。她读的医学专业,当时正在自学考研,因为她的感召,我后来也走上了考研的道路。
丹,像一个小太阳,她的热情一直感染着我,虽然我们不是同学,偶然间在校园的梧桐树下读书时认识,但因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我们很快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有了时间我们就挤在她家楼下一间小厨房里,鼓捣好吃的,聊天说地,她的外向和人情练达正好弥补了我的内向和不擅交际,我们在一起时的时光总是欢声笑语,洋溢着青春气息。
我们一起学习英语,还分享彼此内心感受,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未来,几乎无话不谈。
不知为什么,我突发奇想,才有了我和她分享日记的事,这在我还是唯一一次。
虽然我有些文章也让朋友看过,但都是经过自己选择的,整本的日记连家人我都没有分享过,我觉得那属于极私密的文字,只能自己看不能随便给人看。
一周左右,那本日记给丹看完又还给了我。打开日记,我发现多了一些惊喜,没想到丹看过后还在本上留下了旁批。
于是,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把整本日记又重看了一遍。我一直有看日记的习惯,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读读,好像读书一样。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不仅读我的日记,还读丹在日记后面的评语。
这些评语一看就是丹的语气,诙谐俏皮,写成打油诗的样式,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还有些是表达跟我文字不一样的观点,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让我耳目一新。有些评语就是丹的再创作,我正好先睹为快。
这本日记我看过很多遍,每次看都好像看到丹的笑脸,看着看着忍不住嘴角上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年的青春岁月。
丹后来又读研,读博,没有停止过学习的步伐,她的拼搏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她那个学习型的家庭也是我羡慕不已。
前几年,她们举家迁居到另一个城市,后来就一直没见到面,但是心里还惦记着彼此。
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实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真心为她高兴。
平时我们都各忙各的,偶尔联系一次,虽然多年不见了,但一聊起来却还是温馨的感觉,这让我想起虹影说过的关于朋友的话:
朋友有两种,一种朋友需要经常见,否则话都难接上,感情更淡漠;另一种朋友不必天天联系,三五载二十年甚至更长,彼此音容模糊,可一朝晤面,宛若朝夕相处。 ——虹影《好儿女花》
我和我的“脂砚斋”丹,就是第二种朋友,不管多少年不见,都是朝夕相处的感觉。
我开始在简书写作后,偶尔分享文章给她看,她为我重新捡起文学梦感到高兴。偶尔她也会在我文章下留言,这不是又一次成为我的“脂砚斋”了吗?我们的友情在文字里再续前缘。
前些日子身体不适,向她咨询保养常识,她虽远在另一个城市,却为我安排了最信赖的大夫帮我调养,是她学医时的老师,一位医术精湛,德高望重的老中医。
另外她还把两个朋友联系方式给我,一个医院资深大夫,一个药店老板,让我需要帮助找他们,后来知道都是她医学院的同学。
知道他们关系后的那一刻,我又想哭又想笑,她几乎要把整个班的师生都介绍来给我保驾护航了,此情之深,关怀之切,让我感动无语。
如今办什么事都离不开人脉,尤其在医疗资源紧张的现在,如果不是她,我和他们本来没有交集,他们却不遗余力帮助我。只是因为,丹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所以,彼此信赖。
我悄悄写下这些,没有打算让她看到,免得她又笑话我“酸”。
其实,我心里是很甜的🤗
2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