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教育引发的思考
最近有点焦虑,孩子明年就要上学了。一看到北京的公立幼儿园上学条件,先筛选有房有户口的,最后才是什么也没有的。担心孩子的入学问题,就开始盘点资产跟对象商量买房。结果买房太吃力了,对象不赞成,说孩子上幼儿园没什么问题的。后来自己又了解到周边附近的教育资源委实算不上好,就跟对象说,孩子上小学之前再考虑房子也行,可以关注一下学校,结果又引发了争吵。跟我说那些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影响。我的观点就是还是不一样的,学校老师环境氛围同学都是很重要的。最后当然这个话题不欢而算。
因为这个话题,第二天对象分享给了我两篇文章,都是吴军老师写的。第一篇是关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怎么改变人的认知边界。文中提到小学之前的阶段,最重要的角色是母亲,还提到了孟母三迁的例子。接下来的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从古到今它们的目的和功能都是类似的,强调的是教育的全面性,变化都很小。中学阶段就是对这些基础教育内容的深入,大学因为更深入了,所以就会有所侧重。看了这篇文章,我确实同意幼儿园的时候母亲角色的重要性,但是又觉得太重要了,自己认知水平有限,担心不能给孩子更好的引导。至于后续的教育阶段,我觉得基本面的教授内容不变,其他的学校老师水平、学校的氛围、孩子家长的见识、孩子的见识都能碰撞出火花,还是要考虑学校的。当然我没有钻牛角,我的意思是尽自己所能的创造给孩子好的教育。我只是对跟对象谈话时,被他那种好像这些因素都不用考虑,光我自己全职带孩子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大的情绪不满。我也是有压力的好不。
第二篇文章,吴军老师讲了一个美国的草根阶层的青年组织--“四健会”。主要是他的理念是小地方怎么出人才,怎么跟大城市的人看齐。首先小地方的人和同龄的大城市的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业上的,一个是非学业上的,它的理念是弥补小地方的人非学业上的差距,让他们从小接受现代文明的理念,在视野、科学素养和领导力方面超过他们的父辈。学业上的差距可能在未来多花时间就能补足,但非学业上的差距有可能一辈子都追不上。“四健会”有个格言:精益求精。即使每个人的成长条件有差异,但如果能坚持精益求精,就能够弥补和别人的差距。看了这篇文章,我对孩子以后学业上的分数就不会看的那么重了,想办法开阔他的视野,增长见识,多花时间培养他非学业的方面。
我现在想到的孩子的教育就是,以自己的见识视野尽自己所能的能做到的教育,当然作为父母还是在不断学习成长增长自己的见识,跟孩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