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朋友圈晒娃,竟然引来人贩子!别让朋友圈害了你的孩子
01
娜娜有一对女儿,大的八岁,小的五岁,长得都是乖巧玲珑,非常可人。这一对女儿是家人的掌上明珠,更是娜娜的心头宝贝。
从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开始,娜娜便记录下了她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朋友圈变成了她晒娃的公共平台。
她和女儿的日常,以及孩子们的兴趣班,孩子们的成绩单,甚至连孩子们的姓名、班级、学校、兴趣爱好、特长、口味全都能在朋友圈看到。
那个周末,娜娜照例带孩子去商场购物,自然是一边在各个精品店里逛,一边在朋友圈里秀出嘟嘴卖萌的漂亮照片,逛完精品店,三人找了一家特色小店,准备吃饭。
这时,一个电话打来,有人让她下楼挪车。
娜娜离开前,再三交代姐姐照顾好妹妹,在妈妈回来之前,千万不要离开。
正如我们平时常见的套路,娜娜前脚刚走,后脚就进来一个中年妇女,自来熟地同两个女孩套近乎,熟络地喊出她们的名字,称自己是她们妈妈的中学同学,刚刚在楼底下碰到,上来接她们一起去游乐园玩。
为了博得信任,还报出了孩子们的生日、学校、小区、兴趣爱好、最近的行程等诸多细节信息。其中自然是有无数的圈套,最后,两个孩子欢欢喜喜地跟着她走了。
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两个孩子在一个废弃的工厂被找回。但这段被掳走的经历给两个孩子造成的阴影,估计一生也难以忘记。
案件的侦破也没有太多的悬念,这就是一个分工细致的团队作案,他们从娜娜晒出的照片中,一眼就看中了她的宝马5系座驾,由此判断这是一个财务状况还不错的家庭。
于是长久地潜伏在了她的朋友圈里,从她的晒娃照片中,获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再根据朋友圈的定位地址,对她们进行跟踪。犯罪分子蓄谋已久,这才有了之前的惊魂一幕。
晒娃有风险,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双手,把我们的孩子一步步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02
现在的犯罪分子已经与时俱进,懂得“互联网+”,会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微信、微博、甚至智能玩具窃取用户信息,试图实施不法勾当。类似的新闻时不时就能看到:
可能你今天高兴的在朋友圈晒“咱家的孩子真是长大了,能独立回家啦”,第二天ta就可能被人贩子或者某些有恶趣味的猥琐大叔盯上。
所以,孩子的具体信息和具体行程,比如学校、年级、姓名等,以及家长自己的姓名、电话、住址、工作地点都不能在朋友圈随意分享。
打开你的微信,然后进入“设置”,再点进“隐私”,你可以将“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这一项服务关闭。这样你就切断了你的隐私向更多陌生人泄露的渠道。
PS:出生的那一天给孩子申请一个QQ,好友只有宝爸和宝妈,里面记录的是孩子成长的点滴,平时的生活照小视频都在里面保存,等以后她大了再把QQ给她,QQ陪着她一起成长,记录她的人生,以后她多大Q龄就多大。这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03
朋友圈里的好妈妈最多,然而事实上呢?
一个妈妈,拍下孩子堆乐高的背影,放到朋友圈,配上描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多忙,只为好好陪你!”这条朋友圈获得了49个赞和14条回复,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好妈妈。
然而,在陪孩子的两个小时里,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那个红色小圆圈里变化的数字上。随时翻看,谁在点赞,有没有新的回复,然后忙不迭地同大家热情答谢。
而也在这两小时里,她拒绝了孩子12次一起堆乐高的苦苦哀求,无视了孩子35次渴望的小眼神。
孩子想不通妈妈为什么总是同手机那么亲,她当然更不会知道,妈妈已经在朋友圈的万众瞩目中陪过她了。
去年,一组名为《被手机抓走的爸爸妈妈》的漫画在各大论坛及妈妈圈里热传。故事以一名幼儿的视角来控诉“低头族”爸妈,吃饭、睡觉、走路,甚至连拉屎都目不转睛“刷屏”,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远多于陪孩子的时间,父母的时间都被手机给抢走。
家长过度沉迷于手机或其他休闲产品,反复、持续、长期地漠视孩子,忽略孩子的身体和情感需求,放弃、淡化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关爱,必然对儿童造成严重而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伤害。
况且,孩子的黏人时光很短暂。他们只有小时候才会喜欢黏着父母,短短几年后就不再那么需要父母的绝对陪伴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后就开始慢慢远离父母。孩子的黏人时光很短暂,不珍惜后悔都来不及哦。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