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喜讯!《股权激励与资本运作》出版了
盼望着,
盼望着,
我的第二本书,
《股权激励与资本运作》,
终于出版了。
01
在哪里出版的?
先在网络上出版,也是出版。
即使只是几个“小”平台——豆瓣、百度……
那也是值得庆贺的。
现在正抓紧联系地上的出版社,不过想要接地气的出书,还是有点难度的。
02
为什么要在网络上出版?
眼下最接地气的出书方式,也就是通过网络了。
第一、网络传播渠道广。
比地面方式要广多了,放到网上,基本上是对全球敞开了大门,而不仅仅是书店里面的读者。
第二、随时可修订。
这就是互联网出书的一种好处。
没有定稿的时间,随时发现错误,随时修正。
我在百度上就是这么介绍自己的书的。
很多人写书,总是担心自己的光荣形象遭到破坏。
有了这个修正体系,是不是就不用怕了。
第三、出书成本亲民。
这不仅仅是低的问题了,确实是很亲民的。
普通人完全消费的起,只要你将你的时间成本分摊到这里就可以了。
因为现在人很少读书,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别的地方。
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写本书呢。
起码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可以跟自己的孙子辈吹牛,你爷爷(奶奶)出版了好几本书。
是一个作家。
03
怎样写成的书?
只有你足够的坚持,把之前写的文章集结成册,基本上也成了一本书。
之前写的文章,可以是发表在公号上的,也可以是发表在博客上的,甚至是保留在你的日记本里的,私人日记。
这种出书方式,是我个人的经验。
也是很多人出书的经验。
很少有作家,专门为了出一本书,而闭门谢客好几个月的。
繁华人世间,诱惑特别多。
谁不想这个也试试,那个也试试。
闭门谢客写书的方式,或许有,但是我们这些俗人,还真是没见过。
有人抬杠说,古人就有闭门谢客写书的。
或许我们距离古代太远了吧,或许也是我读书太少了吧。
在古代,除非你是权贵,你也没有多少时间来专门写书,你得为了养活自己而劳作,只能在劳作的休息时间,才有机会写上那么几笔。
04
有什么证据吗?
而且,针对我说的这个事情,还有一个典故,叫做“积叶成书”。
元末,社会动荡,烽烟四起。此时,处于江浙交界的松江府相对安定,四方文人纷纷到松江躲避战乱,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陶宗仪勤于读书,勤于写作。传说,辍耕时,陶宗仪“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树根,人莫测焉。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一日,尽发其藏,俾门人小子,萃而录之,得凡若干条,合三十卷”。
这种文言文很多人已经看不懂了,我来翻译下。
也就是说陶宗仪辍耕在树下休息时,就将见闻、心得等记在叶子上,并将其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写在叶子上的文稿。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纂,整理成书,共30卷,这就是“积叶成书”的《南村辍耕录》。
这本书的价值大了去了,我们是俗人,跟学术圈交集较少,只知道跟学术人士吹牛的时候,只要提到这本书,他们立马对你刮目相看。
而这个故事是在山东电视台早年间的电视节目《东方小故事》中看到的(主题曲我还记得呢,不知道你看过这个节目没)。一直在我脑海里存着,也一直想把它写出来,趁着今天有时间,就把它写出来了。
当时记得那些树叶,刚写上去的时候是绿色的,等到拿出来,已经发黄枯萎了。
可见,也印证了我之前反复说过的观点:视频强过图片,图片强过文字。
视频不光在传播方面更直接,也更能让用户记住。
05
这个证据和鄙人出书说明了哪些道理?
第一、从现在开始,重视输出。
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工作了那么多年。即使没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吧。
都分享出来吧。
尽可能的输出。
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什么。
第二、尝试写书。
写书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
著书立说一直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
你需要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推敲。
对于提升的行业知名度和自身的专业度,非常有好处。
第三、要懂营销。
光有内容还不够,还要讲清楚这个内容对读者有什么好处。
《股权激励与资本运作》,通过我实操的一些案例,将如何做成的这些案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真正的让企业掌握这些工具和方法论,从而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用到自己的企业中;而且使用多图的方式,不采用大段文字方式,更方便阅读和理解;颠覆性的写作方式,更亲民,更容易互动,更能帮助企业安全度过经济危机。
这篇文章呢,不装逼,只求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能从心里有所触动,如果我们中间有人拿起笔来开始写书了,这也算是这篇文章的成功;即使你不转发。
不过,相信这么好的文章,你不会不转发吧。
建议,再附上你的一段心得体会。
普通人,不必装逼。
只求每天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