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7
1893年11月6日58岁的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郊外与世长辞。
迟至近日,关于这位十九世纪俄罗斯最心后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的死因任然众说纷纭
众所周知,柴可夫斯基有一段短暂的婚姻然后,然后就是和梅克夫人长达14年的书信交往。
除了这两两段感情,我们从公开的资料中再难找到其他有关他的私人感情生活的痕迹。
至于为什么现代人包括研究柴氏的学者都肯定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恋倾向,但是也仅仅停留在间接的证据,更多的是从他的作品本身和其他人的证据中分析得出。
即使你是一个不懂音乐,连五线谱也看不懂的外行,但是只要你有耳朵,并且具有人类的感情,你就会从他的音乐旋律中听到那种来自于广袤的俄罗斯大帝上古老苍凉的悲叹,从《悲怆》到《如歌的行版》再到《第一协奏曲》,那些充斥着时代风云,个人命运的苦难,纠结,矛盾,痛苦,等等的情绪从他每一个音符中直抵你的心灵。
很难相想象一个内心贫乏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根据柴可夫斯基同时代人的记载和其他佐证,证明柴氏是一个同性恋者的另一个作证就是,在苏联时期,为了保护柴可夫斯基的光辉形象,苏联当局对柴可夫斯基的许多相关史料进行销毁或者隐匿,就像在沙皇时期一样,同性恋在苏维埃也是一个有悖于社会道德的行为。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为什么在明快的瞬间忽然跌落低底。
据说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善良,敏感,感情细腻而又充沛的人,这种性格特特征也可以被印证为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下的一种生存适应,反应在作品中,我们往往能从他激扬的旋律中听到绝望的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也始终影响着柴氏的一生,直到他53岁去世。
围绕柴可夫斯基的去世,两种主流的观点,官方的说法是死于霍乱,但是现在更为主流的观点认为,柴可夫斯基很可能是因同性恋身份在社会保守势力倾轧下自杀。
无论他的死因如何,他的作品无疑是伟大的,而他的灵魂更值得wo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