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或许该这样读
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了很多的古诗,姑且不说我们在学生时代能不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能不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古诗大多比较押韵。但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古诗,读起来仿佛有一点拗口,有一点不那么押韵?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杜牧的《山行》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我一直觉得“斜”这个字在这里读起来奇怪,读起来有点怪怪的,但是在学生时代也没有过多的深究,毕竟第二排的“家”和第四排的“花”还是比较押韵。我们再来看一首。李峤的《风》,原诗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读起来就完全不押韵了,关键点还是在“斜”这个字。我是在想这个字会不会在文中不读“xie”,有没有可能读作“xia”,这样读起来似乎就顺口押韵了很多。
为了证明我的看法,我又看了看其他的古诗,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这首诗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将“斜”这个字读作“xia”,能够和“花”和“家”押同一个韵。
其实不仅仅是“斜”这个字,“回”字也许在古代也不读作“hui”。我们来看一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诗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中,“衰”和“来”两个字押了“ai”的韵,现在有些课本,将“衰”读作“cui”,让“衰”和“回”都押了“ui”韵,我个人觉得,这首诗不是“衰”这个字的读音问题,应该是“回”这个字可能不应该读“hui”,应当读作“huai”。有没有诗能证明我的这个观点呢?我们来看这么几首。
杜甫的《登高》中,前四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将第二句中的“回”读作“huai”,那么“哀、回、来”三个字都押的是同一个韵。再看李白的《将近酒》,诗中第一段“听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呢?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全诗是“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回”字也当读作“huai”,更加押韵。
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中还保留了一些古语的发音。比如说“间”这个字,四川话的土语中读作“gan”,粤语、客家话中,大致也读作此音,我估计古代的时候这个字也读作“gan”。我们来看一下李白的《朝辞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将“间”这个字读作“gan”,那“间、还、山”就押同样的韵了。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进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间”这个字读作“gan”更恰当。
更多有趣的古诗读音,等待你来发现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