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找到一面属于你的镜子
教师:找到一面属于你的镜子
教师:找到一面属于你的镜子除了那一部分自恋狂,总有人希望在镜子里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的确,若能有一面这样神奇的镜子,真可谓造福人愿。
可上帝具有一副怪脾气,往往你越渴望所及,他越不许你所能及。如果你随遇而安了,天上馅饼倒有可能砸到你怀里。
像我,从上岗的那天起,把其他的心愿都给埋葬了,只留下一桩:做一名好老师。
这么多年过去,这不算远大的愿望并没做成功。我还是默默地在一无所成中徘徊。
我对好老师的期盼不高,可在这尊师重教之风日甚的大环境下我却发现不了自己的好。反思、定位:还是不够积极,不肯向上吧。
不肯向上的教师有,比如韩寒《三重门》里的马德保,自恃清高,不重备课,把“屠格涅夫”念成“涅格屠夫”还以为学生不能够发现。更有甚者,如清朝小说《醒世姻缘传》里那个叫汪为露的秀才,以教书为业,名气渐大后,便不务正业,无心教书,放贷取利,欺压乡里……
我也不至如此糟糕。可身边的人貌似都不断超越了我,就职称晋级这一点,我就落伍。另一面,我的心思倒不在职称晋级,而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之上。我概括二者为一:职业修为。
可是我终究困在一个圆里,找不出出去的路:修而无为!
这是我的痛点,乃至有放弃苦心经营专业的意愿,做人海里随波逐流的一个。没有想过和谁细心倾述,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无心翻旧账,和自己打架,痛定思痛之余,又阿Q心态地有心安慰自己一遍。
那没有走出去的和已然走出去的:落寞的落寞,混迹的混迹,超脱的超脱。哪怕能引为知音,我也不要和他们讨论我的心结,何必让别人感染我的清浅的幼稚和深深的不快呢!
做教师也有教师的悲剧。韩愈《师说》里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虽然说的不是对真正意义上教师的看法,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对教师的态度。试看,即便整个社会逐步在拔高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可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真正能与教师为伍者无几。一整个社会的人存否“足羞”之心,“近谀”之意,大家心里分明。再,即便身为师者,君不见一群人仍奋起力争,削尖了脑袋也往行政的位置上攀爬?这还是“位卑则足羞”的心态作祟,被喊作某某领导,毕竟动听了一些。
普遍的现象是:从事行政工作,才掌握权力,而权力在我们的文化概念里等同于进步的象征。这种环境下,潜在的结果是:“权力”又直通“权利”。是的,不用遐想,这未必光明,但一定可为前行者开拓出一条成就事业的“大道”。
此话若引申不当,诸君可无视于此。
姑且不说韩愈在《师说》里对师者的论述,单他在作《师说》一年后被排挤贬谪的命运,就可见“为人师”的可悲之处。韩愈不是教师,他错就错在他和老师沾上了边。
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批判韩愈传播“……口耳之学耳。”可谓杀人不见血。我作为一名教师,读到这五个字,真乃痛不如死。
当然,远近历史上,包括当下,公认的,值得推崇的好老师,仍然是主流。对教师和教师从事的工作公然给予差评的,只是一小撮人的胡话。
说到好老师,人们对老师好坏的定义,除了专业素养,那就是人文主义的情怀了。
鲁迅的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他曾经著文《趋时和复古》批判章太炎。可是在章太炎去世后,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的时候,鲁迅以膏肓之躯站出来,执笔写下著名的《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公允评价章老,以此正天下人的视听。这中间,除了鲁迅性格上对人事态度的执着,我想,和章太炎是他的老师也不无关系吧。
鲁迅写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极方正、质朴、博学。”在我看,这是一组极温暖的词,全是鲁迅对恩师的崇敬之心意。
在回忆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文章里,鲁迅写道:“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这里面,老师赋予学生的大爱,学生反予老师的热爱,因为专业,而有了人文精神的色彩,因为人文色彩,而跨越了国家的界限。藤野先生被称颂,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在学术上值得尊敬的人,而不是他作为教师的身份;而他的人文精神,又促使人们对教师多了一层尊敬。
普通百姓心里自然对好老师有自己的标准体系,上个世纪的曹植甫就是山野草根下百姓心里的一个好老师。当地老百姓为他树碑立传,他却说:“我是一个小人物,没有资格活着时接受你们的立碑赞扬。现在将碑石做个井台石,使邻居们打水方便,我也就心安理得了。”
回到今天,能在活着的时候,有百姓呼吁、行动,为其树碑立传,于老师自身的作为,于社会对老师职业的观念两个方面,都足以成为神话。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有一面镜子。比如寿镜吾,比如藤野,比如曹植甫。
反思人生,反思职业,反思理想,都需要一面透彻心扉的镜子,看清楚自己的面貌,也理清三观的头尾。
可——从业二十年,仍在碌碌无为中低头找路,我却有何资格为人师,说成败,道曲直呢?
扎根内心深处的那个我,应该来一次涅槃。
二十年来,当我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书写人生的时候,我是激情澎湃的;当我在我的学生面前抱怨和暴怒以后,我是自责并懊悔的;当我抬起头看一遍日月星辰,再低下头看我脚下走过的路,我常泪流满面。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里说:“时过于期,否终则泰。”我的理解是:只要加以努力,困境终会突破,成绩终能造就。
写到这儿,我似乎看到了一面镜子:一面让我在教育上能保持独立和清醒头脑的镜子,一面让我在教师的工作中能开疆辟土,走出一番天地的镜子。
20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