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终的成就,不是知道的多少,而是思维模型的逻辑推导能力
479|《这样读书就够了》(1)学习意义:「不创新,就灭亡」学习最终的成就,不是知道的多少,而是思维模型的逻辑推导能力
从什么样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决定你用什么样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往往决定人生持续发展,还是停滞成长,一切所有的选择点,都来自你一生中,最关键的10个选择关口,不会更多,或许更少。
换言之,一切所有学习积累与见识格局的拓展,都是在奠定一个人用什么样的逻辑在思考,只有纯理性思维,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而非感性化下的决策。所以,成功必然要承受孤独,因为过程需要经历力排众议的考验。
这也代表,如果「一句激励的成功话语」或是「感觉认同的观点」。如果没有经过逻辑推导所得出的结论,最终都只是杂讯,并非真实性。因为真正有效资讯,就来自底层元素下的逻辑建构,并且一步步搭建起认知框架下的自我解释。
好比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就是万物的本质,这代表,逻辑推导底下的「道」,才是所有选择背后的基础假设,同时也具备了个人认知框架下的自洽性。
也就是说,道的本质,会因为个人认知框架下的边界,进而定义了道的本质,当一次次突破道的时候,又会在一个更大的道中世界。更可以说,所以有人都活在自洽世界的认知中,选择能力的增长,就是打破自洽世界的必唯一出路。
打破自洽世界的基础,就是个人知识网络的不断重塑,亦即「学习能力」。
为了更深入理解,如何看到背后的逻辑,进而达到学习的有效性,这要先知道,人类思考下的基本误区。
01生存的快速选择,生长的慢速推导
人类天然有两个思考模式,这也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解释人类两大思考模式。绝大多时候,都是以快速反应来做为选择依据,人类几千年来,也藉由这个快系统,帮助我们远离危险。
但是只要停下来思考就会发现,推动人类进步的底层逻辑,都来理性化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只有人类独有的慢思考系统。
例如,当你面对人生中要选择时,你会停下来思考,每项选择背后的可能与未来,你会期待未来发展与你所想的有契合。所以就会不断在脑海内模拟。此时的思考与选择,就是进入另一个思考系统。
可以说,读书学习也是同样,学习到新知识最快化,来自过往经验中,找出相同性质来作为类比。然而,如果学习到一项新知识,就认为那是之前经验中的某种事务,就会丧失持续学习的动力。
例如:当你学习到《与成功有约》提到「要事第一」的概念后,接着又在《少,但是更好》《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中看到,都是对时间进行选择,聚焦在重要事情为第一顺位。如果直接以过往学习经验来认为,就很难看到两本书中其实是从不同视角来切入。
所以,破解思考进入相似性的经验连结,就需要从「问题」作为引导出口。
02完美解的存在意义
当你的孩子问你「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如果这时你回答:「太阳光线进入大进层后,因为光线的色散速度不同,再依据不同角度就形成我们常见的颜色。」给出「正确知识」只会让自主学习的动力停止。因为这些知识,上网就可以知道答案,真正的重点在于唤起想要学习的动力。
同样的,当你要唤起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渴望,你所给出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正确的问题」,只有思考的时候,才会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最常出现的两种误区:
第一,追求正确
第二,见山是山
(1)追求正确下的脆弱
高手学习者与普通学习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追求学习的「正确性」。愈是追求正确、完整,等同于低水平学习者的特色。
因为既有的学习认知,都包含了某领域不可触及的范围。换言之,当小概率的学习,绝对无法满足宏观世界下的正确之道。
这意味着,认知上具备着学习都有它的完备性,追求最好,最终的结果。认为学习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就全面掌握后,反而会遏制人继续学习的能力。
(2)低水平的勤奋
另一个学习误区,就是认为上完课程,代表已经学会了某些认知,或者只要考了某一证照,就具备了相对应的能力。
这类型的学习者,通常有一个明显特征「见山是山。」
如果听讲或是阅读时,只是把学习重点重新写一遍,就只是抄写重点,即便写了再多,都是在低水平下的勤劳。因为笔记重点再多,也都只是在同样思考下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真正有效的学习,来自「思考的过程」,检视一个人思考的能力,就看对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一个问题,就可以看出人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事情。
其实「提问能力」的本质,就是「思考能力」,只有当思考能力够深、够广,从不同维度的思考后,你才会知道,学习本身不一个记住的过程,而是「思考的检视」。
03知识积累下的再升级
《IBM首席顾问的大人学习法》提出人在学习过程的四阶段中,最初的学习,来自大量阅读学习。其中「核心知识」是人类学习的基础,因为任何知识领域,都是由这些知识所建立起来的地基。
《这样读书就够了》提到,如何把这些知识输入到脑内,基本有两大类型:「培训」跟「读书」。
如果用公式化来呈现培训与读书就会是;
读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语表达+X
当我们把「书面表达」跟「口语表达」,认为是同一种输出方式,前者是个人主动的输入,后者则是被动的吸收。
最后就会呈现出:培训=读书+X
培训与读书,本质上都是「核心知识」的积累,以及呈现方式的不同,所以决定点在于「X」。这个关键就在于引导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是「怎么推论」。
04思考逻辑的意涵
前面提到,好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基础「引导提问」。提问时,通常不是加一个问句就代表提问,而是要唤起思考脉络的重要性。
其实提问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提问,另一种是追求「思考」的提问。
追求答案,通常是「追求为什么」,你可以马上达到答案,但却不见的真正西收到。另一种是思考型提问,其重点在于「什么样的方式,如何达到?」可以让我们不断找出最基础的本质。
不论是培训还是读书本身,如果只是传递知识,没有知识沉淀与连结,就会变成预览资讯。
另一方面,成人学习的重点,也就在于,跳脱认知框架下的正确性,反而须从「应用面」来思考,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准确达到目标。
所以学习与思考,是双向并行,「X」就是你用什么样的问题来推导结果。
这个问题本身,又会因为个人认知世界的观点,反推回问题的层次。这代表,追求绝对正确下,就是停止成长的开始,因为当你处在不同认知世界下,来思考问题时,所做出的选择与行为,终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判断「X」,也就是提问能力,就在于思考逻辑的过程,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来解构认知,而不是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