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轶事】夜访县委,进了县委书记办公室(2)
1985年,是韩桐大学毕业那一年。毕业后去干什么,是一道必答题。
韩桐所上的大学是“文革”后组织推荐,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干部正规化高等教育培训的第一批,学员全部是各区县和市属机关推荐上来的培养对象,并需严格考试,择优录取,考录比为4:1,全市招收160名,委托给三所大学的“干部专修科”授课,可以说,这批学员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其中有不少“老三届”毕业生,知识功底深厚,有入学前就己是科长了。
在同学中,韩桐的政治条件是最差的一个,因为他不是正式国家干部的身份,而是顶着个“以工代干”的帽子上来的,虽然审核勉强通过,但更需要考试成绩。报考前到县委组织部拿准考证,负责干部培训的王科长说:“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推荐为主,你是考试为主”,意思是,让你就是去打酱油的,别抱什么希望。那批考生,军都县一共送了十名,结果让王科长大跌眼璄,最后只录取了一名,那就是他这个打酱油的。
有了这样的经历,韩桐对毕业后干什么其实想得并不多。一来是本就有工作,三年大学每月工资一分不少,最差的结果也是有份工作,而且会进入正式国家干部的编制;二来是自知基础差,不敢有毕业就当领导的奢望,虽然很多同学都在跃跃欲试,想毕业后大展宏图,而我自知之明,能当个干部就算一大进步了。三来是野心不大,也不知有什么位置是自己应该去努力争取的。实际来讲,如果能被派到一个正规的工业企业当个小干部,他已经就很知足了。
没有想到的是,命运在这里跟韩桐开了个大玩笑,也给他提供了一个再次熟悉县委大院的机会。县委办公室要让他去那里工作,牵线人是韩桐楼下的邻居,父亲的同事,岳母的病号(医患关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学。人家看上他了,让他去县委办公室替主任分忧,去写材料。这对所有年轻人都可以说是一个机遇,一个进入官场,与那些乘车轿车出入县委大院的人接触和熟悉的机会,韩桐的心动了。
由于父亲的影响,县委大院里的工作本不是韩桐的菜,但孙部长利用住院休养的机会几次到住在部队医院大院的岳母家串门游说,说那个单位是如何适合韩桐,在县委办的工作如何能有作为,那里又如何需要人才,等等。如此这般韩桐也就认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登门相邀,想想当年“三顾茅庐”不过如此吧!再不答应也太不够意思了。况且,县委办的大门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想进入的呀!
五月份,学校进入了实习期,全部课程结束。一天,办公室托人带话,让他晚上八点到县委办,说县委办主任宋远山要与我谈。晚上七点半,比约定时间提前半小时,他走进了县委大楼。现在的县委大院与童年的印象完全不同了,古建筑被全部拆除,东西两院的隔离墙被拆除合并为一个大院,东边临大街的部分划出去给武装部使用,原人委办公的地址上建起一座六层楼,县委政府同楼办公。原县委平房处正在建一座新的大楼,还未峻工。
走进办公大楼,楼内一片寂静,没有人拦住他询问,直接上到二楼,找到宋主任的房间号。门锁着,主任还未到,对面的房间透出灯光,敲门,想问一下主任是否在其它房间里。“请进!”,屋内传来声音。我推门进去,一间大办公室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个套间,外间摆放着文件柜,办公桌和一组沙发,里间关着门,应该是休息室。四位年轻男子坐在沙发里正在聊天。“请问,宋主任在吗?”我有些生涩的问?“这里是县委书记的办公室,”其中一个男子答非所问,与其说是回答我的问题,不如说是在显示自己的身份。在县委书记的办公室坐着闲聊的,是你一个外人所能随便发问的吗?
一个高个子的青年见他这样无礼,似乎觉得不妥,热情地站起身来打招呼;“请坐。宋主任还没来,你先在这里等等。”
我介绍我的身份及来意后,气氛很快转晴,谈话中我知道了这四位,都是谁?
站起来打招呼的那个高个子,叫张建军,接待科科长,一位慈祥的老大哥。先前打官腔的那位,刘成发,秘书科科长,负责会务等工作。另外两个,一位是书记秘书,叫马光友,负责书记日常服务。另一位是材料科科长董大彪,负责起草书记讲话和其他重要文字材料。四位都是退伍军人,年龄相近,职务相等,乘今天书记不在,聚在这里闲聊。这也让我头一天就认识了县委办公室的“四大金钢”,算是一种缘份吧。
八点钟,县委办公室主任宋远山准时到来,请过到对门谈话。宋主任年近五十已经满头白发。他是县里的老人,性格温和,办事认真,在县委和政府各机关中很有人缘,办公室内官称“宋老爷子”,年岁大干部则叫他小宋。初次见面,老爷子说些欢迎鼓励之类的话,让我第二天就来上班。而我却还想着去企业的事,傻傻的提出个问题:“我来这里工作,以后可以调出吗?”答案倒是令人满意:“小伙子,没问题的,干个三年五年的就会让你走的,办公室的干部流动性很大”,此时此刻,对这句话的含义我并没真正理解,直到若干年后,我才真正知道了“办公室流动性”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