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呀,你只能成功。
越来越多的网络社交平台开发出年度总结的功能,每到年末的时候,用户就可以回顾自己在这个平台上积累下了什么样的成绩。比如今年看了多少部电影,读了多少本书,提出/回答了多少个问题,最难忘的时刻等等。很多用户会对结果进行转载,并且在自己社交平台上发布,以显示自己过去一年的某种“成就”。
除了网络平台的辅助总结之外,另外也有一些个人会自发性地做总结,每年年初的时候会制定下相关的新年愿望和新年计划:比如今年要读多少本书,完成什么项目,去哪里旅行;看电影;找到男女朋友;健身等等之类的,然后在年末的时候做回顾,同时在新的一年里再从新许下新的目标。
但是,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来,很多人新年计划的完成度其实并不高,因为印象中很多相似的新年愿望总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由此猜测大概鲜少有人可以百分百甚至超额地完成年初的愿景,所以又重新把这些目标列在了第二年的计划里。
一边是社交网站赏心悦目的总结,另一边是不尽如人意的个人回顾,这组对比一方面告诉我们:比起想做的事情,已经在做的事情似乎要更容易被完成;另一方面又在透露:对于普通人而言,想象中的“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倘若属于个人掌控范围内的小计划尚且执行力有限,那又如何去获得一些超过个人能力之外更大的成就呢?
但是,市面上的很多书籍都在贩卖通往成功的捷径,五花八门的,统称成功学。大多数该类书籍的通病是只呈现一个“成功的结果”。作者有意无意地把通往成功的路径和必须花费的时间省去,塑造成一蹴而就的假象,让追随者在加速失控的过程中翻出前行的轨道。
事实上,更严重的一个问题的是,这些书籍可能压根就没有解答更加根本的那个问题:成功是什么?当代人对成功的狭义理解无非是有房有车有钞票。但是按照古文用法,“成功”的意思是:“使功成”。“成”,完成的意思。让“功”完成。只是…“功”到底是什么?
和功相关的词汇有很多,“功绩”“战功”“功德”“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但是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却发现“功”其实只和国家相关。
功,以劳定国也。——《说文》
国功曰功。——《周礼·司勋》
只有让一个国家成立,安稳,运转顺畅,这样的成就才叫“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者的滥用,“功”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军队里的士兵有“功勋”,虔诚的宗教徒有“功德”,企业里的元老有“功绩”,所有的人,包括那些能赚钱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成功”。“功”慢慢地从一件“关乎国家的事”,褪去严肃的价值取向,延伸为更加“生活的事情”。所以“成功”也不再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宏伟的景象,它甚至可以只是某人一口气嘴里塞下十个圣女果;在裤裆里放个点燃的鞭炮;在不用手的情况下穿上裤子:
https://v.qq.com/x/cover/n8szinz3ycr9zsd/v0131pj52o8.html
在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的冲刷下,“功”的内涵逐渐被稀释,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被称之为“功”(所以也就有了各种无聊的吉尼斯纪录)。但事实上,它也没有简单到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睡觉”,“看一部电影”这样可以被随意完成的小事。它得包含一些新意,包含一些难度,包含一些挑战:能够使人在某一个方向上迈出一步,再迈一步,然后继续走下去,直到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距离:“成功”,就是你在某个方向上走出了多远。(所以想要因为“吃饭”而获得“成功”,也需要吃出一些花样和难度,比如能上演一口气吃100个汉堡的绝技之类的。)
成功的重点不在于“行走的方向”,而在于“持续行走的能力”。持续地创新,不停地完成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赢取更多的信任,动用更多的资源,取得更大的成就,然后才能在前行的方向上越行越远,获得更大的成功。(下一次可以看人一口气吃101个汉堡😅😅)
想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他们都因为过去的一些成绩而获得了一些新的机会。不过,他们偶尔又会在担忧自己够不够有能力把握住新的机会而把事情做好。不同于他们的踟蹰,我觉得“踟蹰”并不会让任何事变得更加轻松,只能是抓住眼前的机会,去完成它。你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有可能去获得更大的机会,走去更远的一个位置,获得更大的“成功”。
为了让来年的新年计划不再周而复始地出现同样的目标,没有办法呀,只能尽早尽量地去一个一个地去完成它们。(摊手)
最后附上一个略显鸡汤的视频😅😅😅:
https://v.qq.com/x/page/v0359mywwg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