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人间今古坚持码文写作锦囊

靠廉价的吹捧支撑的大众文学圈的虚荣

2018-02-06  本文已影响870人  费蜡斋

自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发表方式,让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找到了舒心的感觉。不再有被传统媒体编辑“毙稿”的沮丧,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快感。

然而,编辑的责任和价值并非“毙稿”那么简单,编辑的工作代表着基本标准下有态度的文学判断。

即便传统媒体的版面无限,也不会来者不拒、杂草丛生。因为版面所选的文章,同时也代表着编辑的眼光、水准和脸面。

对于很多非专业的文学爱好者,其对文学的思考,对自身的认识,是从被编辑第一次毙稿那一刻开始的。编辑,是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文学批评的启蒙者。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写了一篇时效性不强的新闻稿,被当地报纸的编辑当面批改,反复修改五次才达到值得编辑动手修改的程度。稿子发布出来,我对着原稿一字一句地对照,不放过标点符号。这个过程,让我突然开悟,学会了新闻稿的写作。

那个编辑叫张贤江。由于我在稿子里没有把事由交代清楚,致使张编辑恨恨地说我意图褒扬的劳模:“你这样写,显得他很傻X啊!”当时,“傻X”还不是现在这么常用而表意轻微的网络语言。

那时候我还学写诗词,给当时的文艺版编辑牛琪老师看。牛老师说:“文笔还很稚嫩。”

我至今能清晰记起这些话和当时的情形,并为此感到庆幸。因为,编辑这道门槛让我避免了出丑的机会。

对于爱惜羽毛的人来说,自媒体是可怕的,其可怕之处在于编辑的缺位。随便谁都可以注册一个账号,随便一篇文章都可以轻易发表。人人都是自己的编辑,所以就没有了编辑。

一旦文字蹩劣、观点谬误,没有编辑的把关,发布示人,真的是件很丢人的事儿。至今,我有些习作,自己拿不准,请大家审稿,即便获得认同,也还是很忐忑。不太熟悉的领域,实在不敢自信。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种可怕,对文学缺乏应有的敬畏,反而因为编辑的缺位而大为痛快,于是各种蹩脚的文章充斥网络。

散文,行文不受太多拘束,叙事、抒情、议论都能随心所欲,是一种轻便的文体;现代诗,更是缺乏标准,又没有韵律体式的局限。所以,散文和诗歌这两种看似容易下手的文体成为文学爱好者们的首选,也成为网络劣质文字的重灾区。

写得不好,能不能把写作当作爱好?当然能。

写得不好,能不能发布出来示人?当然能。

甚至本人认为,文学爱好是一种高雅的爱好。肯于示人,不仅可以得到写作的满足感,也正是学习提升的机会。

所以,这个圈子的问题,并不在于写作水平差。问题在于,写作水平差而不自知,还深以为得意。问题更在于,他们还因为处于缺乏批评的圈子的缘故而听不到、也听不得批评的意见。

有时候真的有点庆幸,在没有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迈开文学之旅的第一步就遇见了报刊编辑的批评、点拨,甚至泼冷水,迫使自己不得不对自己、对文学重新思考和认识。

在编辑缺位的自媒体时代,这个群体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自我审视的机会。他们轻易地就可以把文章发布到自媒体,完成一次发表。

其中好多人并不太了解,腾讯的公众号、今日头条、各种博客这些平台主体并不担任文章编辑的职责,不会从文章质量的角度来判断应否通过发布。

按说,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不会多。但我们还是在有些人的个人介绍里,看到“在今日头条发表若干篇”的说明,显然是把自主发布的自媒体当成传统媒体,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每当有人这么介绍他的“文学成就”的时候,我真想一句话顶回去:“写得再烂也不会删除你文章!”实际上,被这些平台删除的文章,往往都是说实话的好文章。

当这些人把自媒体平台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后,亲朋好友的点赞更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就真的把自己的文章当成好文章了。

或许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些亲友的点赞,大多是出于礼貌,实在不能作为文章好坏的标准。尤其,其中大部分人只点赞、不点开。

如果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很容易被这种点赞所迷惑。

好在更多人对此表现出清醒的认识,转而去寻找“文学圈”的人来评判。他们参加很多文学群,参加线下的文学社团。

圈子里的同好对自己作品的赞赏,应该靠谱吧?

然而,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在这个圈子里,大多是和你水平差不多的人,他们用给你赞赏来换取你的赞赏,以得到内心的满足。

越是水平差的人,越渴望别人的认可。于是,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有“文人”参加的线下活动,文人们背着自费出版的个人书籍,见人就送。

我收到这样的书,也不会当面说什么,只是回家扔进垃圾筐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更多人是给予赞赏。

这种看似礼貌的赞赏,在我看来非常害人,害得作者以丑为美,永远没有提升的机会。因此,我从不以赞赏的方式害人。

这个圈子里盛产诗人,大概现代诗可长可短,又没有明确的规则可言,对这些人来说无疑是最好下手的体裁。

一帮写得不知所云的人,互相吹捧一下,你说我是诗人,我说你是佳作,于是大家都成为诗人。所以初学者往往从诗下手,于是诗人满天飞,还都清高得不得了。组成一个个所谓的诗社,大多是这个层次的无知狂欢。

线上的情况更糟糕。在微信群里,只要有人转发自己的文章,往往就会有人点赞叫好。

如果称赞你的人,根本就是文字不通,写不出像样的东西,那这种称赞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廉价的赞美,是这个圈子得以活跃的基础。大家在这个圈子里,都能得到虚荣心的满足。至于作品怎么样,谁管呢?谁懂呢?大概只是个好吧。

点赞成为交易,批评踪迹全无。互相吹捧成为这个圈子的基本生态,文人相轻的优良传统,是一点也看不到的。

如果没有批评,赞扬就没有价值。

然而,在这种风气下,批评往往会被视为找事儿。被批评者口中有无数个理由等着反驳你,内心有无数种鄙夷飘过。

尤其一些诗人,听到批评后习惯性地来一句:“你不懂。”从不考虑其实真的是自己不懂。

然而如果你写些半懂不懂的文字,说些半懂不懂的话,能够成为文学的话,那孔乙己算什么?

这种对批评的排斥,其实是来自深深的自卑,其骨子里也隐隐约约知道这种赞扬的氛围根本就是泡沫,生怕有人点破而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我曾经在一个号称诗人的群里,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怎么样才算得上一首好诗?

这个问题刺激了群主,在他看来大概我是在讽刺他们自称写诗的人连什么是诗都弄不清楚吧。于是,我被踢了。

“诗人”都是敏感的,唯独对自己的无知无感。

编辑的缺位,批评的艰难,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比写得差更值得警惕的是鉴赏力本来就不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想那些对劣质文字叫好的人,其实很可能是真心赞美。

鉴赏是素质,写作是能力。生活中写作能力一般但鉴赏力很强的,大有人在。这些拥有较强鉴赏力的人,文学素养其实并不低

写作能力差而不自知的人,其鉴赏力一定不怎么样,否则不会看不出自己的作品的水准。

看到写作热情很高的人,我内心是很高兴的,确实喜欢这样的人。看到他们写的东西,就忍不住要提提意见,说说我所知道的,希望能写得好一些。

年纪越小,越容易接受批评,甚至会很快拿出修改后的稿子给我看。

岁数越大,越难接受批评。他们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这篇写得不好是事出有因。比如“我就是随便写写”、“我就是心情记录”、“那几天我正忙什么什么事”。

其实,文章写得不好只有一个原因:水平差。

还有一些人嘴上表示接受,心里却较着劲儿,恨不得用什么办法让你立刻哑口无言。退你的群,删你的号,让批评者消失,仿佛因此自己就能好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我越来越懒得多说了,而会建议他多读书,多读读名家的作品。

我相信,如果鉴赏能力提高,就会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他们肯不肯读书。

如果初触文学,就遇到编辑泼泼冷水;如果这个圈子,摈弃廉价的赞美而尚存一些批评精神;如果这些人肯下功夫读读名作:我想会有一部分人放弃写作,而另一部分人会提升水平,真正进入文学殿堂。

然而,现状却很让人尴尬,拿着劣质文字混迹于同类人的圈子而沾沾自喜,沉浸于虚假的赞美氛围,享受着一时的虚荣,拒绝批评,不肯面对现实。

作为文学爱好者的个人,这种掩藏在无知里的狂欢,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但对于社会而言,这个圈子基数的庞大,足以混淆视听,使更多人沉浸于这种看似繁华的伪文学的泥沼。

作为成年人,无论什么时候,批评比赞美更有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