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舒适区”

2018-08-14  本文已影响10人  雪茵聊教育

最近学到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我才发现这几年我都误解了“舒适区”这个概念,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误解了?

之前我以为“舒适区”就是走出熟悉的环境,比如练口才就要离开熟悉的座位;交际好就要走出家门等等

其实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真正的“舒适区”,是你对环境的应对方式,比如减压导致暴饮暴食,爱打游戏,爱拖延,订计划不完成,想学习又犯懒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好的习惯也是一种舒适区,即也是我们对环境一种应对方式。

陈海贤老师举过一个例子(是他一位客户)

这位客户也是为了焦虑来找到老师

她的焦虑是:自己究竟要回到熟悉的城市继续异地生活,还是留在上海和她老公一起生活,她和她老公曾经异地恋6年了,当时有很多人不看好这段恋情,可她却非常适应。后来他们结婚了,她就跟着老公一起到上海生活。可是,越是在一起她就越觉得焦虑,她说他们生活得很愉快,可是她总觉得她的先生会跟她离婚。

后来经过一番谈话后,答案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了。

她小的时候经常和爸爸妈妈分开,是一名留守儿童。她印象最深刻一次是她的爸妈答应那天回来,她就早早坐在门口等待他们,一直等到天黑,看着巷口一点一点陷入黑暗也没有看到她的父母,直到第二天天亮,他们也没有回来。后来好几次也是这样,慢慢的她就习惯了。

而她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不对关系抱有期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上一个人的生活。”的舒适区,来应对“亲密关系”。

很多人觉得异地恋是最脆弱的,也是不舒服的,而且她却因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觉得这样更舒服,这就是她对环境的一种应对,也是属于她的舒适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