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世界》和《瑜伽经》,如何应用于生活?
4月上旬读完《新世界》,写了一篇读书记录,在理论上了解了几个概念,获得一点新的认知。
接着读了《瑜伽经》,4月底读完。读懂一部分,不懂有很多,也有感觉玄幻的地方,等待老师讲解。
在自己肤浅的认知获得里,两本书都在讲“我是谁?谁是我?”,讲人的内在,向生命内里探索。
《新世界》让我觉得有学术味,但能看懂大部分。《瑜伽经》让我感觉很温暖,更有吸引力。

读了这两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是:我不知该怎样说话怎样行事了,有点儿呆住了(本来就呆)。有点觉得,既然内在我都在看着,那外在我还瞎搅和指挥什么,觉得做什么都无意义了。昨天一天,我除了陪女儿上课和玩耍,就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想翻翻书,却没心思。
但连续读这两本书,再加上高老师的不断提醒,我也有收获,即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当然也是尝试着。以前我说自己有反思反省等,现在看,那些反省基本停留于纸面上;日常中的反思,我并没有做到去觉察或感受自己的情绪,那种反思,仍然是思想在评判思想。
用收获指导我观察和感受昨天闲散的我,我发现我的状态有了明显变化,那就是:我没有再感受到胸口堵闷!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和变化!
因为,在昨日之前,如果哪日哪时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我就会有负罪感(胸口堵闷),身体不舒服,心情差。
而昨天,我在体验着自己这个情绪。当我体验时,也许是看到了,胸闷减轻了,后来好像没有了。同时,在理论上,《新世界》给这个现象做了解释,即小我在主导,把自己认同于爱学习爱成长的角色,为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为成长而成长,把现在当成了未来的手段,没有专注于当下。怪不得,那时候总会有疲惫感。
总结于一句话:我开始有根弦“专注于当下”。很多时候我会忘记,但想起来就提醒自己,感受自己,看当下。

上面所描述的变化是只针对于我自己(个体),提醒自己专注于自己的当下感受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关系。而关系,尤其亲密关系,是我的“硬伤”。
稍微夸张一点描述我这段时间的状态:上一秒我看着书写着字心情平静,下一秒听到某声音立刻烦从心来。
高老师告诫我:要接受他,要面对他,如此,灵感会赶走烦躁。
理性上,我认可;可同时,我感受到了心里升起的排斥感--我就不接受他。是小我在强烈反抗,小我认为受到了冒犯。
可同时,小我的反抗力量似乎弱了一点。昨天,他在管教小姑娘时,我好像放开了一些,有不认可,却也基本没参和他们。
同时,面对孩子,我还不会应用或想不起来运用书中所讲去跟孩子对话,但我感受到我很明显的变化,即在孩子面前,我真的可以很平静了。
以前的平静有一多半是我忍耐或装出来的,此刻的平静是内心里真的平静,平静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当然,在对话时仍然会有思绪纷飞四面碰撞,一不小心情绪就被带飞。但这是一个过程吧。
高老师回应信息说:“《新世界》里提到,做有意识的父母,首要任务是带孩子面对情绪,让她多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立刻明白。我也说过“以后我女儿找对象,不能找痛苦之身”。其前提是我女儿不能有沉重的痛苦之身。
而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是智慧父母的首要任务。具体的沟通技巧,在稳定自己的专注力之后再学习和练习,这样应该会更有效果。
日常生活变化万千,如何学以致用总是需要回归原点,即允执厥中,抱元守一,保持警醒和觉察。需要忍耐时就忍耐一下,不要一触即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