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教生活(11.22)
今日小雪,艳阳高照,就是风很大也很冷。在公交车上遇到了李老师,听她说我开会的一周里同学们不但自己复习了前面的内容,还讲了新课。到办公室一看,六单元的精讲课文都已完成,读书笔记也已经交上来了,顿觉心情大好。最难得的是,同学们也学会了当堂复盘的做法,每课学完还有听写检测和复习。到底学的怎么样呢?再次进行考察,重点句加听写,全班有10个满分的。合着和我教的差不多。
这些都是高材生!不足还是出现在中心内容理解,和独立思考表达上。我引导大家从课题入手提问,提出问题之后再到文中找答案,用带着问题读的方法有重点地理解,结果是只有三个同学举手。我再次点拨,根据课题不同,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疑问词提问。看了半天,才勉强又有三人举手。接着我讲到,如果自己不会提问,还可以去思考解答课后的问题。这次举手的倒是多了点,但很多同学苦于没有合适的词语表达感受。比如文中描写母亲十几小时连续工作的句子,表达了什么?多数同学不知道,我让大家想到什么说什么,出现了如下词语:疲惫、困难、艰难、辛苦、贫困、艰苦……好多人分不清哪个词扣中心。或许是我太心急,其实仔细想想,跟他们自己比,也算是进步挺大了。
“看到母亲这么辛苦,挣钱这么不容易,作者鼻子一酸落下泪来。”生活中,你有没有“鼻子一酸”的时候呢?好多同学都没回音,一个同学悄悄说“没有!”我忽然想起来他曾经说过父母如何如何不尽职。“你们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难道不爱你们吗?”大家都说爱,可是又想不起一件感受到爱的事。有的同学想起来更多的是指责、唠叨和不相干。看来他们和家人交流真的太少了。父母在家的普遍爱唠叨,几乎不和孩子谈心。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就感受不到他的关爱,也不了解他们工作的艰难,不知道珍惜。语言文字本就是表达情感的,情感生活匮乏的孩子课文理解简直无从学起。这恐怕是部分农村孩子的硬伤了。
再就是,只要一需要思考,部分同学就开启逃避模式,坐在那里干等着。到现在为止,有十来名同学还从没有举手回答过问题,叫起来就干站着。即使成绩好的同学有的也是如此。因为她们总是在表现听话的一面,根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想法,也因为太害怕出错不敢说,时间久了,连起码的表达都有障碍了。值得高兴的是,“占辉、振煜、立成、逸宁、佳晴”等一部分同学进步很快,已经能跟上教学的节奏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今天的练习是按照《认知天性》一书介绍的方法隔周进行的。书上说效果会比天天念的还好,批出来一看,果然如此!可见科学的才是高效的,继续拉长周期,再试试哪种记忆方法适合此类文本,如果把他们练出来,估计我自己也能记忆力更好,加油!